从娃哈哈的薪酬制度看“人民资本主义”的尴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从娃哈哈的薪酬制度看“人民资本主义”的尴尬
2009年09月21日 13:57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工商业企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成为风靡一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流行了很长时间。

  所谓“人民资本主义”,就是企业股权结构设计中,持股一直到普通员工为止,人人持股,大家都有除了工资薪酬之外的分红收入。“人民资本主义”赞同者说,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员工人人都关心企业的收益,努力工作,而且从整个国家层面看,企业人人持股,使得人人都成了资本所有者,社会的结构也会稳定。

  这个理论框架,看起来真的是完美无缺,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日本已经有很多年的实践,表明效果是好的。因此几乎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在国内的一些企业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践。只有一些非常有自己思想体系的企业家,才拒绝这样的做法。

  从现在的实践来看,“人民资本主义”在转型期的中国,已经碰上了很大的麻烦。我们以浙江的大企业“娃哈哈”为例,这是一家标准的国内大企业,以食品、服装和娱乐为主业的这个集团,20年来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壮大。而人人持股,则是它早期壮大的核心推动力量。在娃哈哈,部分老门卫和清洁工都持有公司的非上市股票。

  但随着娃哈哈的壮大,由人人持股所造成的矛盾在急速地放大。由于公司的业务线加长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扩大,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不幸的是,娃哈哈只有一个,早期股票的分配早已结束,因此新人进入娃哈哈已经不可能得到股权激励。而这造成了严重的薪酬制度不合理现象。以标准的会计制度计算的话,那么持有股票的门卫和清洁工,可以比在关键岗位上的高级管理者要多拿很多钱。很显然,由于娃哈哈的工资薪酬并不高,而老职工的股权又是以非常低的价格拿到的,分红理应拿那么多。所以“公平的不合理”非常明显。

  这是一个现实的案例,如果我们把案例中“娃哈哈”三个字抽掉,它几乎可以适用于相当多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新员工们纷纷哀叹运气不好,抱怨“同岗不同酬”,除了忍气吞声,以变待变之外,大概也只有离职走人一途可以解决。

  人人持股的这种制度,还有更多的灰色地带。比如说,上市公司中的高管持股,在其离职之后的善后问题。有相当多的IT互联网产业公司,都采取了股权激励方式来剌激创业期的员工干劲。但是在公司上市之后,很多高管同样也可能发生离职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极端现象是,公司一上市,高管和创业者就离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此时离职是最为划算的,因为拿着公司的股票离职,等于是以之前的工作,换取了壮大后公司更多人为其工作,显然是非常划算的。

  当然,“人民资本主义”的赞同者说,这种问题,公司可以采取预留股份的方式来解决,用预留的股份来换取新人的干劲,不是一样吗?

  确实如此,不过这样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的控制者,怎么能预见到公司未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用多少人呢?

  经济学者们总是喜欢引入模式来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公司的问题。而事实上,优秀的公司管理者们总是更为清楚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公司是活的,因此变动的事实总是需要变动的方式来对应。而分配,就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

  有企业家认为,所谓股权,不过是一个事前设定的分配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很生硬,并不适合于所有企业一体化地来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只要出于公心和发展的需要,员工会理解企业控制者的良苦用心,不会计较以什么形式来分配,因此保持有股权上的独裁和分配上的灵活,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是最为合适的分配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股权上的简单化,保证了决策的简单化。众所周知,分散化的股权所埋下的隐患是控制权的分散。在面对企业的决策上,从来都是各花入各眼,更不用说背后还有不同的利益在扯动,因此常常会引起错误的决策。极端的例子如某网站股东们因为短期利益驱动,把创始人逐出控制人的位置,却失去了在其领域内一家独大的位置。

  对于全能型的企业家,全资控股是好选择;甚至对于很多在技术上并不完全掌握的企业家而言,要留住人才,其方式也多种多样。“金手铐”从来不完全由股权组成,宁波有家服装公司叫培罗成,它对于关键岗位人才的激励方式居然是送商铺。这种方式既经济又实惠,一方面,商铺出租会给技术人才带来公司收入之外稳定的租金收入,而且这收入还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商铺的产权可以逐步让渡,保证了技术人才为公司发挥效益的期限,而且公司购买商铺的成本是一笔可预期的支出,而不是像股权一样是把公司拆开了分掉。因此对公司和技术拥有者双方而言,是一个可博弈的“金手铐”。

  邓小平早就说过,全盘西化,不适合于中国国情。单纯的股权激励,也是其中的一种。美日之所以大规模地推行股权激励,基础在于诚信制度、专业化分工和雇用的稳定性。这三者,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其基础都很难说存在。所以在这期间,公司的控制者不得不以灵活对灵活,格外操心些。因地制宜甚至是因人制宜,恐怕在长期内都是必须的。(作者: 郑作时)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