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业潜规则:不可能永潜“水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珠宝业潜规则:不可能永潜“水底”
2010年03月17日 11:13 来源: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几年,一部好莱坞电影《血钻》让人印象深刻,片中戴比尔斯等少数几家寡头掌控着全球的钻石交易,为此甚至不惜引发大规模的战争。那么,珠宝市场真实的情况真如片中所描述那样,充满血腥,并被寡头垄断?市场上黄金、玉石、钻石等珠宝的资源来自哪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在全球流动……相信这是广大消费者都非常想知道的。

  然而,对珠宝的来源大多数人也许只是好奇,而更多的消费者关注的是更现实的问题,如国内珠宝质量到底去到什么档次?产品价格水分有多大?行内存在哪些潜规则等等?

  提及珠宝业的潜规则,行内有此一说:如果是一般品牌,钻石的零售价=出厂价×4,也就是说加价率是300%;而如果是国际一线品牌,钻石的零售价=出厂价×6或8,也就是说加价率是500%~700%。举例说,假如钻戒从加工厂以2500元出厂,品牌商以至少4倍的价格,也就是1万元在商场销售。对于销售所得,商场要提取25%~30%,即2500~3000元,而品牌商则赚4500元~5000元。如此高利润,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等同于牟取暴利,因为很少有行业能达到像珠宝业那样的利润程度。

  对于暴利之说,珠宝业内人士纷纷喊冤,并驳斥所谓的“内幕价格说”,认为珠宝业的不规范行为仅是“个别商家”。不过,从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消费者对珠宝玉石的真正价值越来越没底,各地对珠宝首饰的投诉也日益增多。在双方的一次次博弈中,消费者维权意识普遍提高,维权已成为一种平常之举。

  作为珠宝行业的一名跑线记者,面对一些有争议的事件、说法时,也常常陷于左右两难的境地。有时不禁自问,商家和消费者之间,难道真的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吗?

  平衡点其实不是没有,就看商家是想赚快钱捞一笔,还是真心做好品牌。从长远来看,商家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两者之间并不冲突。目前来看,虽然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珠宝商有空子可钻,但其长远所带来的将是行业信誉的缺失,无益于珠宝业的发展,最终损害的仍然是商家的利益。

  所谓的潜规则,不可能永远潜在“水底”,总有浮出水面的那一刻;而走过懵懂消费期的“珠宝菜鸟”们,也终有进入理性消费阶段的那一天。

  所幸的是,随着行业慢慢走向成熟,一些低层次的竞争手段也逐渐被不少知名品牌所摒弃。聪明的商家意识到,忽悠得了一时,忽悠不了一世。与其将心思花在“歪门邪道”上,还不如好好做其长远打算,因为,如何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才是致胜的王道。信息时报记者 陈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