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同龄海归访谈录:洋插队比土插队更考验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新中国同龄海归访谈录:洋插队比土插队更考验人
2009年10月18日 09: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之际,与她同龄的海归纷纷表达了良好祝愿。他们见证了新中国60年的变迁,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出国留学,并选择回国报效。那么他们具有怎样的留学经历和精神面貌?就此,本文采访到朱玉、杨海群、王阳生、邵文虹、钟亚平、李战华等6名海归——

  每10年为一次人生转折

  问:在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您也开始了人生旅程。对于这点,许多人表示很羡慕,您是如何认识的?

  钟亚平:我很荣幸能和新中国一起成长。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少先队员有一首献给新中国的诗,题目是《新中国10年我10岁》。从那时起,无论是在黑龙江屯垦戍边,还是回北京读书,以及以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外学习,我都与新中国一起走过。如今我们已共同度过了一个甲子。

  邵文虹:1959年是我的第一个10年,那时我还在念小学。老师布置给我们写作文,题目是“新中国10年我10岁”,而那时我的作文水平不好,怎么也琢磨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就跟我说:“你不是和新中国同岁吗?那就写你是如何与新中国一同走过10年的,今后如何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的教导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强烈意识到我和新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问:可否列举一下您生平较为难忘的经历?

  邵文虹:我觉得我的人生每隔10年都有一次转折,这些都令我难以忘怀。1969年,正值上山下乡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最靠近缅甸的地方。当地的条件非常艰苦,有时连续下雨好几个月,到处是泥泞的山路,人很难行走,车辆也不能通过。那时,扑灭山火、在泥石流中进行救援等工作我都参加了,这也算是一种磨炼吧。对很多人而言,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我也不例外。1979年,我准备了一年的高考,后来我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再以后,我出了国;后来又回到祖国,一直到今年,我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委员、一级高级法官,大体上我的经历就是这样。

  “洋插队”比“土插队”更考验人

  问:作为新中国的同龄海归,您当年对留学与归国作了哪些考虑?

  杨海群:我是1987年出国留学的,当时出去的人还不多,学金融的更少。为什么我要学银行与金融学专业呢?因为当时我在国家计委工作,我国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

  当时计委把大部分经济管理权力都下放了,各地的工厂和农村自主经营,很活跃。国民经济又面临一个平衡与控制的问题,放任自流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我找领导咨询,领导支持我出国学银行学。因为计划经济转变以后,产生了“控制真空”,今后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银行。我出国留学是为了解决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我在英国拜名师学习银行控制论,收获不小,回国后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邵文虹:在我40岁的时候,组织上派遣我出国留学,这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当时,给我写担保书的领导坚定地对我说:“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来为祖国的司法事业努力工作的。”事实证明,我没有让领导失望。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交流了一年后,我回到了日思夜念的祖国,这比预期还提前了许多天。

  问:留学并非易事,语言、文化、年龄等都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留学期间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李战华:我这一生有两次插队:1969年到1972年在延安的“土插队”和1989年到1995年在法国的“洋插队”,我认为后者更锻炼人。1988年,我已经在中科院工作了6年。那时一个法国专家来参观,我觉得他很有水平。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应该更有挑战性,因此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想出国。

  当初刚到法国的时候,我导师到车站接我。可是在车站我什么都听不懂,因为我之前从来没有直接和法国人打过交道。等大家都走了,我只听懂广播里在说:Madame Lee,没有别人,肯定是我了,于是向车站外走去。我40岁才出国,年龄已经很大了,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好在我始终相信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勤奋和努力来解决。后来,我通过努力不仅熟练掌握了法语,还在成绩上名列前茅。

  问:怎么看新中国同龄海归的精神面貌?对于青年人有何借鉴意义?

  王阳生:作为新中国的同龄海归,我们有些特殊。我们和共和国同岁,既留过学、当过农民或者工人,又回国创业或目睹过各种变动。这一代人经历的事情,在我们以前没有,可能将来也不会有。我们受过各种各样的苦,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也许正是这样,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社会责任感更强,做事更加脚踏实地。

  杨海群:我将人生之路总结为四句话:人生之路是时代的足迹,是社会的反映,是意志的体现,是实践的磨炼。人需要经受一定挫折,挫折是一种教育。但是,人没有毅力不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往往缺乏毅力,不大善于磨炼自己。我希望孩子们能更加关心社会,同时要有时代的精神。

  寄望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问:60岁已接近退休的年龄,有些甚至已经退休了。此刻,您对自己和国家有什么寄望?

  朱玉:我们的命运和新中国自始至终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共和国命运的曲折,我们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共和国大踏步前进,我们的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还想在退休之后教书写文章,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授知识;同时也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民主富强!

  李战华:我想继续完成一些想做尚未做完的事情,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对科学的热爱;希望国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维持和平的环境。

  问:如何从留学与归国的经历来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钟亚平:改革开放给了许多学子到国外学习的机会,我也是其中幸运的一员。在异域求学时,每当我们获得友谊和尊重的时候,都深深感到祖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日益增强;来自中华大地的点滴信息都会让我们激动不已。那时,虽然我们离祖国很远,可我们的心离祖国更近。留学报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事业,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

  今天,祝愿在共和国的大家庭中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享有同等的尊严与幸福,愿明天更加壮丽辉煌!(罗传达)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