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位海归人员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43位海归人员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班
2009年10月23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学员在现场提问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刚刚过完国庆长假,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会所中,已经聚集了4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学归国人士代表。他们放下各自手中的工作,成为了首届“全国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人士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班”的“学生”,一行人在10月12日抵达了北京郊区怀柔的集贤山庄,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研讨生活。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去我还没有系统地学过。”天津天康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慧英表示,现在出国的学生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途径随时获得国内的信息,而她在1991年赴日本留学的时候,由于当时环境的局限,在信息获取的方面有较大的限制,对国内的政策等了解得也很少。

  通过这一次学习,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家都表示获益良多,不枉此行。研讨班成员也对海外学子与祖国的联系、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把“根”的观念传递给海外学子

  美国美中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长徐昌东表示:“在如何关心留学人员的问题上,最重要有两点:第一,要从精神上关心他们;第二,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不要单纯地强调经济上的支持。”这位已取得巨大成就的董事长一脸谦和,语调低沉稳重,缓缓地说出了他的看法。

  国家在海外人才的引进上,会给予归国人员安置费等等,然而这种经济支持只能算作辅助手段。其实,对海外学子来说,促使他们回到祖国最大的动力,应该是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

  徐昌东表示,要把“根”的观念传递给海外学子,才能有更大的凝聚力。海外学子在国外学习、工作成就再大,都比不上回到祖国的那份归属感。因此,他认为,在为海外归国学子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体现海外学子对祖国的归属感,让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解决归国人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后,在企业的发展中遇到困难时,便需要向‘娘家’寻求帮助。而目前这方面政策支持还不太够,我认为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郑慧英提到一个留学归国企业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留学人才在归国创业之后,跟踪服务的一些相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郑慧英表示,目前在吸引人才回国的政策实施上,相对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对归国人员在回国创业之后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其实创业初期,是企业最容易出现问题、也最需要支持的阶段。她表示,企业在运作时,肯定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出现一些困难。“此时,能否找到‘娘家’寻求到相应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遇到困难无法解决而导致夭折,甚至重新出国的遗憾。”郑慧英说。

  郑慧英道出了留学海外人员对回国创业的一大担忧,同时她也期望,今后有关部门在人才回国后的跟踪服务上,能够有更全面的政策措施,让海归人员在国内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有相应的解决途径可寻。

  发挥新一代留学人员的潜力

  欧美同学会澳新分会副秘书长李海峰长期与留学生打交道,他对目前组织成员年龄偏大的现象表示担忧。

  以此次研讨班成员为例,大多数成员都是出生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长辈,而作为为数不多的“70后”,李海峰深有感触,觉得年轻人有待进一步跟进:“大部分的后起之秀还没能呈现出很好的承接作用。”

  谈到对“70后”、“80后”这批新一代留学人员的印象时,李海峰表示:“他们是更有希望的一代。”他回忆说,自己回国后曾出访澳大利亚,在看到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上充满活力和热情的“80后”留学人员时,让他印象深刻并感到欣慰。

  “新一代海外学子充满无限的潜力和活力,他们拥有比我们更好的条件,将来会有很好的发挥。”但是同时,李海峰也认为新一代海外学子在思想和行为上,与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他表示,需要从心理、精神上去关注新一代海外学子,打破两代之间可能存在的隔阂,才能真正做到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发挥潜力。

  “研讨班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渠道。”郑慧英表示,她不仅认识了各地的归国精英,在大家互相交流彼此的经历、互相学习各自的优点之余,更从前来讲课的专家学者的讲解中,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了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事业的发展显然是大有益处的。(黄某琳)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