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后毕德显:中国军事通信工程的奠基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留美博士后毕德显:中国军事通信工程的奠基人
2010年01月07日 11: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南京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内树立着一座铜像,每逢新生入校,都要在这里默立,以表示对他的尊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创建者毕德显。

  漫漫求学路

  1908年12月21日,毕德显降生于山东省平阴县东三里村。毕德显自幼聪明,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泰安萃英中学,19岁被保送到济南齐鲁大学物理系学习。1930年春,齐鲁大学因故停办,毕德显转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插班学习。燕京大学有很多学生是政要子弟。在西装革履的学生中,身着蓝布大褂的毕德显起初并不显眼,但他一口纯正的英语,使他们刮目相看,特别是扎实的数学功底,使他在严谨的物理学推导论证中得心应手,几乎每次考试都有独占鳌头。于是,他很快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尊敬。并与袁家骝、徐元贵、陈尚义等同学结为好友。1932年毕德显毕业并留在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0年,毕德显申请到一笔留美助学金,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年后获得了电机系硕士学位。在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的老师特尔曼教授建议他:“去加州理工学院吧。”于是在1944年夏,毕德显取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拳拳报国心

  毕德显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就业了。在这期间,恰逢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多位大师级人物钱学森、钱伟长、卢嘉锡、孟昭英、袁加骝、吴健雄、周培源等也在加州。每到周末,大家便聚在一起,除了吃中餐外,谈太平洋战争、谈国内的时局,谈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每个年轻人心中都惦记着祖国,惦记着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1944年中秋之夜,他们又聚在了一起,情不自禁吟唱起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引发了大家强烈的思乡之情。在这种氛围中,毕德显为大家演奏了二胡独奏曲《长城谣》,此时的他,眼前似乎出现了鬓发斑白的父亲、相敬如宾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他的女儿已经5岁了,还没有见过他。这一夜,大家决定,只要条件成熟立刻回祖国。

  正当他们准备回国时,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找上门来,恳切地劝他们,学到更多更大的本领再回国吧。显然胡适的话并不代表自己。毕德显凭着高水平的论文和导师的赞赏,在美国度过了3年的“博士后”生涯。

  1946年夏,毕德显又一次准备回国的时,另一位旅美物理学教授赵忠尧找上门来,他请毕德显在美国再逗留一段时间,两人一起合作,为祖国设计制造一台静电加速器。赤子之心让他又一次留在美国。后来,这台加速器被辗转运回国内,成了中国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实验室的“元老”,为新中国的核工业物理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7年秋,毕德显满怀“科学救国”之梦回到祖国,在兴奋之余他写下这样的诗句:“留学美国逾七霜,归心日夜忆旧邦。勿忘异国千般苦,客树回望成故乡。”

  卓越的贡献

  毕德显回国后,经当时的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尧教授介绍,到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主要为物理系开设无线电课。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国民政府在中央大学欲拉一些教授到台湾去。而这时,中国共产党为发展解放区的高教事业,也在中央大学秘密动员一些教授去东北解放区任教。毕德显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要他去台湾的要求。不久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于1949年初辗转来到大连,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工科大学——大连大学(后改名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电机系和电信系的系主任。

  1951年底,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为集中力量培养军队通信技术干部,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毕德显带领电信系师生共211人离开大连,来到张家口,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此时,毕德显向学校建议成立雷达工程系,他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这个建议的,因为我们的国防建设太需要雷达了,国家和军工学校的领导支持了他的意见,以大连带来的电信系为基础,正式成立了雷达工程系,毕德显被任命为系主任。为了高起点、高水平地办好雷达工程专业,毕德显倾注了大量心血。1953年7月第一届雷达工程专业本科班圆满完成了学业。这是毕德显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正规的具有雷达知识的大学生,也是第一批国防尖端科技人才。

  1961年11月,军委通信兵部决定以西安军事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导航系为基础,在重庆市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工程学院”,毕德显被任命为副院长,他长期从教,培养了大批尖端人才。如保铮:毕德显的得意门生,上世纪60年代初,成功地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越: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研究、试制和生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电子部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子对抗设备的研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徐越彦、戴树荪、朱德君、陈吉斌……这一个个雷达、通信、电子教学和科研领域中的精英人物,都有同一个领路人,就是他们的恩师毕德显。

  上世纪70年代,我国需要发展卫星通信,急需懂通信又懂卫星的专门科技人才,而解决人才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培训。通信总部将培训任务交给了南京军事通工学院毕德显教授。毕德显担任了接受系统、发射系统、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四个培训班的教学任务。1984年4月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其中就有毕德显同志的巨大贡献。

  探索雷达技术的新突破

  1958年秋,毕德显领受了中央军委航天航空委员会下达的任务,西安军工学院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共同承担了2.5倍音速飞机的通信导航设备,导弹航偏校正系统、超远程警戒式雷达、保密通信机、红外方位仪等5项科研任务。为此院党委抽掉160名教员,组建了“五楼实验室”,下设8个研究组攻关,毕德显担任了“五楼实验室”的技术顾问,总体负责两大工程:即“110工程”——超远程警戒雷达和“154工程”——跟踪雷达。这两项工程的研究开发,实现了雷达技术的新突破。

  1979年,他主持招收了通信工程学院重建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并担任了指导教师小组组长。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还在通信工程学院领导组建了军队第一个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从80年代中期开始,毕德显把主要精力倾注在通信工程学院建设博士点和增建硕士点上。通过调查研究,他亲自确定了学院第一个博士点“军事通信网”的研究方向。

  1991年春,他因病住进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学院的一位同志去看望他时,他在病床上吃力地对这位教授说:“可不能让我们的博士点断了线啊!”已经病重的他,仍在挂念着中国通信电子事业和军队通信事业的发展,在场者均为他的事业心所感动。1992年1月12日,毕德显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没有遗憾地走完了他84个春秋的人生之路。(李庆余)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