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模式”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解读“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模式”

2010年08月19日 18:51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鄂尔多斯,蒙语意为“众多宫殿”,因盛产羊绒而著称于世。曾几何时,由于境内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的不断扩张,鄂尔多斯这个蒙古高原西部的重要城市频频告急,生态和环境不断恶化,于是一场保卫家园、保护生态的战斗在鄂尔多斯8.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展开。经过一代代鄂尔多斯人的努力,曾经肆虐的沙漠在一步步退却,鄂尔多斯的大地上也尽显春意盎然,绿草如茵。在和沙漠争夺土地的过程中,智慧的鄂尔多斯人成功地创造了“鄂尔多斯生态模式”,将恢复生态和治理沙漠化发展为一种经济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治沙工作的开展。多年的实践证明,“鄂尔多斯生态模式”在恢复生态、发展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追朔“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模式”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漫赖的小村,一九八九年,正是在这里诞生了鄂尔多斯第一家以主要治沙植物沙柳为原料的刨花板厂——漫赖刨花板厂,从而开启了恢复生态、治沙产业、发展经济三者循环共生的先河,被生态学家称之为“漫赖现象”,这也就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模式”的雏形。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鄂尔多斯生态模式”的内涵,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影响了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小村。

  一场和沙漠的战斗,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企业

  漫赖,一个位于鄂尔多斯城西46公里的村子。走进村口就能发现他和蒙古高原上其他村子的区别,一排整齐的厂房屹立在村子的中央,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在耳际,身着蓝色工作服的人们骑着摩托车来回进出。这就是鄂尔多斯第一家以治沙植物沙柳为原料的刨花板厂——漫赖刨花板厂,也就是因为这个厂的创建,才引发了后来在鄂尔多斯一直持续发酵的“漫赖现象”。

  鄂尔多斯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境内南有毛乌素沙地,北有库布其沙漠,全市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8%。由于鄂尔多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加上几十年前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毛乌素和库布其在不断地向外扩张,农牧民的土地和牧场被一片片地吞噬了,眼看着即将失去自己的家园。为了保卫这片蒙古族先民繁衍生息了千年的土地,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保卫家园的战斗,和沙漠争夺本属于自己的土地。

  要阻止沙漠的前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植树种草,使之形成植被,以达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由于沙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种植植物时必须要考虑其对沙漠的适应性,沙柳就是其中之一。沙柳是一种灌木,主要特性是耐旱、耐寒、耐盐碱、抗风沙、不怕沙压、繁殖力强、易萌发,,是我国沙漠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沙柳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两三年必须平茬(从根部砍掉),这样它能够萌发得更旺,否则将枯竭而死。由于以前对沙柳认识不足,认为这个东西没什么作用,农牧民每年平茬下来的沙柳都作了燃料,直到1989年漫赖刨花板厂的才建立改变了这种状况。

  16年前,漫赖及其周边地区农牧民在与沙漠争夺土地的过程中,已经种下了数万亩沙柳,每年平茬的沙柳枝堆积如山,平茬过程中也是费时费力。由于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农牧民种植沙柳和平茬管护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纷纷外出谋生,以致种植沙柳的进度越来越慢,很多成活的沙柳也因没有及时平茬而成了沙漠中的枯枝。眼看着沙漠又在向村落田地推进,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让沙柳产生经济效益。如何让这种从生灌木成为经济作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的调查研究,人们发现沙柳是制作人造板的上好材料。这一发现让当地林业部门和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兴奋不已。于是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民间投资的漫赖刨花板厂正式建立并很快投入生产。

  这个企业的创建,不仅宣告了国内第一家以沙柳为原料企业的诞生,同时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但当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预见,漫赖刨花板厂的建立将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开启一段新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将改变那里的一切。

  一个企业的成功,开辟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由于吃的是第一个螃蟹,漫赖刨花板厂成立之初也是谨小慎微,最早的建设规模仅为年产量5000立方米的普通沙柳刨花板。但是当产品投入市场后,经营者很快就发现,沙柳刨花板的质量比预想的要好得多,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于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很快就迎来了发展的飞跃期。一九九四年,在漫赖刨花板厂的基础上,鄂尔多斯宏业人造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在同年与香港定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鄂尔多斯北郊合资建立了年产量1万立方米普通刨花板的内蒙古胜佳人造板有限公司,使公司的人造板年产量在投产仅三年以后就达到了每年1.5万立方米。每一个企业在扩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只集中在一种产业,宏业公司也不例外。为顺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九九七年公司兼并了原东胜市经贸公司,一九九九年公司又在鄂尔多斯市的黄金地段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宏业宾馆,同年一座年产1.5万立方米木纤维石膏生产线也在鄂尔多斯北郊建成投产。

  在社会和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内人造板市场的需求也在日益变化,普通刨花板逐年淡出市场,其大部分市场被中密度纤维板所代替。在这样的状况下,宏业公司必须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该公司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以后,2002年将生产线全部改为生产中密度纤维板,为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鄂尔多斯宏业人造板有限公司已经拥有了八个企业实体,形成了以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为主,其他多种产业并存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企业总资产超过2亿元,自有原料林基地10余万亩,年产各类人造板10万立方米,年实现综合产值89000多万元。

  宏业公司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本着“依托当地资源,采用先进技术,依靠科学管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宗旨,使鄂尔多斯的林产资源沙柳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十年来累计生产人造板4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4亿元,累计创利税6500万元,累计收购沙柳70多万吨,发放沙柳收购资金5000余万元,带动了多个旗(县)区200多个自然村3000多个户农牧民脱贫致富,同时还解决了3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拉动了鄂尔多斯沙柳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经济增长,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激发了农牧民自发种植沙柳的积极性,促使沙柳种植区的乡镇造林面积每年成倍增长,从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和环境。

  鄂尔多斯宏业人造板有限公司(漫赖刨花板厂)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而他成功的同时也为其他的沙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崭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后来在鄂尔多斯被持续发酵,最终中形成“鄂尔多斯生态模式”的“漫赖现象”。

  一个完美的三角,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漫赖刨花板厂的成功经验也为林业部门提供一本现成的教科书,于是就诞生了“反弹琵琶,逆向拉动”的新思路,逐渐形成了采用工业化思维方式指导生态建设,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林沙产业体系。

  按照这一个思路,近年来鄂尔多斯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以利益杠杆撬动生态建设,激发了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发展前景良好、规模和效益达到一定要求的林沙企业,有关部门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逐步走上节约经营的轨道,使其发挥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有条件的企业,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其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培养了一批依托林沙资源,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的和深加工能力,能带动农牧民发展个体林业的林沙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鄂绒、伊化、伊煤、亿利等大型企业集团都参与了林沙产业开发。亿利资源集团以治理库布其沙漠为重点,先后投入7500万元,修筑了横贯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植树种草120万亩,实施了甘草种植加工为主的沙产业开发。恩格贝示范区投资5000多万元,累计治沙10多万亩。通过机制的活化,全市生态建设投入不断增加,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并重、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继成功的宏业人造板(漫赖刨花板)厂以后,便在鄂尔多斯引起了骨牌效应。几年内,鄂尔多斯境内的以沙柳造板和造纸为主的林沙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东达蒙古王、天骄人造板、亿利速生丰产林、天骄饮品、通九饲草加工、碧森种业等一批新兴的林沙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全市共建成林沙产品加工和饲草料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人造板17万立方米,饲草料50万吨,麻黄素50吨,饮品、保健品1125吨,沙漠生态旅游景点20处,年产值达到6.9亿元,年创利税1.38亿元,农牧民依靠林沙产业人均增收800元。强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使鄂尔多斯的经济突飞猛进,也使更多的农牧民主动地加入到治沙造林的行列中,进一步加快了沙化地区的治理步伐,土地沙漠化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0.6%提高到了13.92%,植被覆盖率更是由20%提高到70%,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当我们结束在漫赖采访时,一位当地林业部门的负责人在我的面前画下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一个顶点分别写着“恢复生态”、“治沙产业”、“发展经济”,形象地诠释了漫赖刨花板厂在短短的十来年从一个普通的小厂成长为鄂尔多斯知名的企业集团原因,将“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模式”的核心内涵呈现在我面前。看着这个三角形,我不得不惊叹它的完美,正是因为三者的互相推动,循环共生才造就了今天鄂尔多斯宏业人造板公司的成功,才有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