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火电排放新标落地 环保治理分享2600亿市场盛宴

2011年09月22日 10:0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正式发布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标准将自明年1月1日起实施。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预测,实施新标准在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还将带动相关的环保技术和产业市场的发展,形成脱硝、脱硫和除尘等环保治理和设备制造行业约26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与二次意见稿基本一致

  在环保部制定的各项排放标准中,《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因影响范围最大、波及产业最广,所以一直以来是各界最为关注的环保标准。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最终公布的标准与二次征求意见稿内容基本一致。在氮氧化物方面,发布稿将全部燃煤锅炉排放限值定为100mg/立方米;二氧化硫放方面,新建燃煤锅炉与现有燃煤锅炉排放限制分别为100mg/立方米和200mg/立方米;烟尘方面,燃煤锅炉全部执行30mg/立方米的限值标准。

  与一直执行至今的2003年版本相比,新标准大幅收紧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针对重点地区还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并增设了汞的排放限值。

  新标准还区分现有和新建火电建设项目,分别规定了对应的排放控制要求:对新建火电厂,规定了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对现有火电厂,设置了两年半的达标排放过渡期,给企业一定时间进行机组改造。

  带动环保治理

  据环保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达9.62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为7.07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3%,火电发电量约占全部发电量的80%以上,消耗燃煤16亿吨。

  陶德田介绍,截至“十一五”末,我国累计建成运行5.6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全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12%提高到80%。但人均装机容量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燃煤机组装机容量还将不断增长,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仍将增加。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答记者时也提到,虽然目前我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仅为0.74千瓦,而美国为3.5千瓦,日本为2千瓦,欧盟为1.4千瓦,因此电力行业在我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吴晓青还对火电新标可能拉动的各个子行业规模进行了分解,具体为:2015年时,需要进行去除氮氧化物改造的现有机组和新增的机组容量约为8.17亿千瓦,估计需投资1950亿元,年运行费用约612亿元;除尘和脱硫设施的改造和新建投资费用约需650亿元。

  目前,A股市场上主营脱硫与除尘设备的上市公司有龙净环保(600388)、菲达环保(600526)、科林环保(002499)、盛运股份(300090)、三维丝(300056)、东湖高新(600133)、三聚环保(300072)等,从事脱硫工程的上市公司有九龙电力(600292)、凯迪电力(000939)等,从事脱硝设备及催化剂的上市公司有龙源技术(300105)、华光股份(600475)等。

  随着火电排放新标的出台,除电力行业需要增装或改进脱硫脱硝与除尘设备之外,诸如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建材、水泥等行业,也存在着巨大的脱硫脱硝市场需求,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将更为广阔。

  脱硝市场暂时难享红利

  业内人士分析,更为严格的火电新标出台,将刺激脱硫与除尘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市场,但对于脱硝市场而言,在脱硝补贴电价政策仍未出台的情况下,标准的提高意味着火电厂上马火电脱硝装置将投入更多成本,业主方对此肯定不会积极待之。因此,这一市场暂时还难以享受政策立竿见影的刺激效果。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发改委相关人士处了解到,针对火电脱硝的补贴电价政策今年或面临难产。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增加的脱硝电价补贴,将给本已高企的CPI带来进一步上行压力。

  今年4月份,发改委陆续将15省上网电价平均上调两分钱,由于脱硝电价将直接加在火电厂上网电价上,而后者的价格压力又会向销售电价传导,因此在当前通胀严峻的形势下,再次上调上网电价的空间并不大。

  除此之外,主管部门对火电厂脱硝电价的真实成本也尚未摸清,有关部门对脱硝补贴电价的具体标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按照目前的情况,业内普遍预计,火电厂脱硝补贴电价会定在每度1分-1.5分之间。而日前华能集团总工程师胡式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010年,华能集团旗下电厂脱硝装备率为18%,脱硝成本在1.2分-1.8分之间。

   □本报记者 王颖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