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发文高度评价成品油价和税费改革(全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发改委发文高度评价成品油价和税费改革(全文)
2009年12月23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3日电 国家发改委今日发布信息,回顾成品油价和税费改革实施一年来的改革进展。发改委指出,改革实施一年成效卓著,消费税收入显著增加,而同时也减少了7.74万公里收费公路里程。发改委同时表示,下一步将完善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

  全文如下:2008年12月18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成功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配套推出成品油价格、燃油税和交通收费三项重大改革,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肯定,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节约能源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信心和决心。

  一年来,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平稳实施,成效卓著:一是进一步深化成品油价格改革,完善了成品油价格机制。建立起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既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程度,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又兼顾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了成品油流通领域竞争,向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迈出坚实步伐。二是基本理顺成品油价格,有效保证成品油市场供应。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按照改革方案确定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一年来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五升四降九次调整,基本理顺成品油价格,极大地调动了炼油企业积极性,充分利用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了成品油市场供应,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建立规范的交通税费制度,公平了社会负担。通过建立规范的税费体制,取代养路费等收费,进一步理顺了税费关系,体现了多用油多负担的公平机制;通过提高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发挥了税收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在不增加用油者负担的前提下,依法筹集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建设资金。四是逐步规范道路收费行为,促进交通事业健康发展。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山东、安徽、江苏等13个省已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撤销1400多个二级公路收费站点,减少7.74万公里收费公路里程,畅通公路,方便群众,减轻了用路者负担,繁荣了地方经济,对规范政府收费行为,促进交通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五是消费税收入显著增加,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今年1月1日起国家将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8元和0.7元,使得国内消费税收入大幅增加。1-9月份,全国消费税收入3550亿元,同比增长79.1%。在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幅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成品油税费改革显著增加财政收入,保持了财政保障能力,增强了公共财政功能。

  回顾总结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成功经验,一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有效降低改革风险。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成品油价格、燃油税和交通收费三项重大改革统筹安排、分步推进,增强了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二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改革新思路。改革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在零售价格管理方式和政府调控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创造性地采取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的方式,达到燃油税改革目标,同时通过在成品油价内安排固定金额的消费税,解决了替代交通“六费”和补助取消二级公路收费问题。三是集中民智,尊重民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改革始终坚持集中民智、倾听民意、顺应民心的民主决策作风,公开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现了群众意见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最终确定改革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注重宣传,加强引导,努力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改革始终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密切关注舆论动态,精心组织新闻媒体快速、准确、全面、透明地宣传报道,及时解疑释惑,营造了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对改革方案的平稳出台和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对今后的改革工作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作用。当前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石油价格跌宕起伏,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借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积累的经验,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认真总结和评估,并结合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现行价格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