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调价周期起争论 专家:22个工作日属误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成品油调价周期起争论 专家:22个工作日属误解
2010年01月27日 09:07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天,有业内专家出人意料地在媒体公开表态称:国内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理解一直有误,所谓“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本身就是一个理解误区。去年之所以国家发改委每轮调价基本都相隔月余,主要是为了方便,而未必意味着调价间隔一定得是22个工作日,即便接下来国内油价7天一调或10天一调也不必觉得意外。

  在国内成品油价已有两个多月未做调整、发改委酝酿缩短成品油价调整周期的背景下,这一言论被市场猜测为发改委缩短调价周期行动前的“放风”,以试探市场反应。

  -另类解读

  社会对调价周期理解有误

  发出“误区论”的专家是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昨天,记者看到相关报道后立即联系到董秀成,他证实了这一报道,并告诉记者,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正确解读应该是:每天都可能调价,而不是两次调价之间一定要有22个工作日的间隔期。

  去年出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董秀成认为,奥妙就在“移动”二字上,所谓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按照数学上的理论讲,任何一天向前推22个工作日,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超过了4%,那么就具备了调价的基本条件,哪怕前一天国内刚刚调整过成品油价,“从理论上讲,发改委调整成品油价格并不一定非要两次调价之间间隔22个工作日,而是可以间隔22个、10个甚至2个工作日等等。”

  那么,发改委去年的几次调价为何基本都间隔1个月左右?董秀成认为,发改委曾明确表示,目前的调价是有控制的调整,考虑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人们的承受能力等因素,而这几次间隔月余的调整周期坐实了人们的误解。

  -业内反应

  多数专家表示不认可此说

  不过,董秀成这一说法遭到不少业内专家的反对。国内权威能源专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昨天告诉记者,《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意味着成品油价格调整一定要有22个工作日的间隔,上一次调价时间是计算下一次调价时间的始点,否则“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规定就没有可依据的始点了。

  不过周凤起表示,如果时间间隔已到了22个工作日时,国际油价变动未达到4%,那么随后的任何一天向前推22个工作日,如果国际油价变化超过4%,这一天都可以作为调价窗口期。

  周凤起的这一解读得到大多数业内专家的认可,但也有专家给出了中立的看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所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事实上,发改委一直没有明确解释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确切含义,只不过“两次调价之间间隔至少22个工作日”是业界共识,而发改委去年的几次调价也证实了这种共识是正确的。

  记者昨天试图就此采访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表示,要采访此事,需要经过发改委新闻宣传部门的同意。记者多次拨打该部门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

  -市场质疑

  或为缩短调价周期放风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正是发改委酝酿缩短油价调整周期的敏感时期,业内纷纷传言,油价之所以长久未调,原因之一正是发改委在酝酿实施新的调价方法。于是,董秀成此时发表的另类解读,被市场人士猜测为“为发改委缩短调价周期探路”。

  董秀成昨天否认其观点为发改委授意发表,他表示,他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发改委即便要缩短调价周期,也没必要修改《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因为这一办法已为缩短调价周期提供了依据,具体多少天调整一次,完全可以由发改委自由掌控。

  昨天,记者从中石油、中石化了解到,就缩短调价周期一事,政府部门尚未有最终决定,但在近期召开的相关研讨会上,国企、民营企业、业内外专家均提出,成品油调价周期可以缩短一点,从而避免因调价周期太长出现的“国外涨价国内不涨、国外降价国内不降”问题。

  周凤起昨天告诉记者,“(缩短调价周期)发改委是有这么一说”,但发改委对此也有诸多顾虑,包括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对经济的影响、通胀预期等。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发改委面临的另一尴尬是,《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刚刚实施一年,就要面临修改。

  >>背景

  国内油价已俩月未调

  截至昨天,国内油价已有两个多月未变,上次调价还是去年11月10日,这让基本习惯了“一月一调”的人有些意外。

  从去年11月10日迄今,国际油价以75美元/桶为中心上下震荡,始终未达到国内成品油调价红线。不过无论如何,距离上次调价,22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早已过去。所以,在随后的每一天,只要向前推22个工作日,国际油价变动超过4%,发改委都可能会调整国内油价。(记者 张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