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感受云南苗寨精美织染工艺

2011年09月02日 14:57 来源:云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距马龙县城80余公里偏僻的苗家村寨,这里群山环绕,共有60户240多人的古老村庄,一个个苗家妇女仍然忙碌地传承着祖先的纺线、织布、蜡染手工技艺,那一声声古老悠扬的“叽哩咕噜,叽哩咕噜”织染的声音,就像一曲来自远古的歌谣。苗族织染手工技艺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申报成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来到传承手工织染技艺已60年的张美兰家,她今年68岁,正坐在家中那架黑漆油亮的织布机上,不停地忙着拉线、排线,用梭刀编织。她热情地告诉我们,她们学习手工织染服饰技艺是苗家妇女一生中的大事,女孩从八九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和蜡染,或者拜师学艺。所以,苗族姑娘从小就练就一双能织会染的巧手。在手工织染中,要求对每一道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把握准确无误,且巧妙娴熟。首先,在织布的原材料火麻的种植上,每年开春,她们就选地播种,到秋天收割。当火麻长大成熟了,她们就撕剥下一张张麻皮,放在大锅的清水里煮熟后,又放入到木柴炭灰水中浸泡搓洗,搓洗后的一条条麻皮,洁白无瑕。再将一条条银白色的麻皮放到纺车架上,搓捻纺成一根根均匀细长牢实的麻线。再把麻线挽成一个个线团,拿到这架古老的木头制作的织布机上编织。

  张美兰说她们编织出的布匹线角紧密,布面平实光滑,跟机制的几乎没什么两样。织好的一块块白色布匹,她们还要亲手染成自己喜欢的五颜六色的布料。她们上色的染料是来自大山里的树木草叶。黄色是她们采用山中的东瓜树和一些野草植物的汁水;蓝色是她们采用山里常年生长的青蓝树叶和其它野兰花之类植物的汁水。她们把天然的染料汁水取回来,用土锅火熬勺兑冷却后,把织好的布匹放进去浸泡五六天后,捞出来后晾干即可。这时,张美兰放下手中编织,从楼上抱下一大块染上色的蓝布,笑声爽朗地对我们说,她们亲手染出的布匹经久耐用,清洗不会变色,蓝的布蓝得光泽透明,黄的黄得光彩夺目。

  在我们意犹未尽在村庄里转溜的时候,陪同我们的村民小组组长张兴科高兴地说,苗家手工纺织出来的布匹染成黄色和蓝色后,就进行手工蜡染和扎染技艺,一般她们常用的是蜡染。蜡染的原料是用山里野蜜蜂做成的蜂盘里的蜂蜡,把野蜂蜡装进土罐放在栗炭温火上加热,蜡染时不能让蜡冷却凝固,不然蜡染出来的布质量就不好。

  在洒满阳光的一家院落里,我们看到头发银白已有76岁的罗才秀老人,她坐在院子中,手紧握蜡笔,在火盆边,一手拉住彩布,一手精确地把一笔笔蜡点染上彩布。她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家,在她家里我们看到了她蜡染的一块块布匹,绚烂多彩,有五彩的云朵,展翅飞翔的雄鹰,五谷丰登的玉米和谷穗等等,栩栩如生。罗才秀老人淡然地说,她们苗家祖传下来的手工织染服饰技艺,从下地种麻到织染成衣,前后十七八道工序,整整需要一年的时间。我们为之震撼。

  我们见到了性格开朗直爽的韩翠芬,她舒心地笑着说,她的女儿张含娟已经手工织染了一套她的婚服,等结婚时穿,她叫张含娟穿出来给我们瞧瞧。不多会,张含娟小姑娘穿起了一套崭新漂亮的婚服呈现给我们,我们眼前一亮,婷婷玉立的张含娟一身手工织染的花饰、彩图、银饰、响铃,绚丽多彩,美若花仙子降临人间。曲靖市文化馆的窦永祥触景生情,万分感慨地说,她们苗族女子手工织染的服饰象征着苗族妇女的童年、爱情与梦想,她们用一针一线缝制出的精美服饰,无不渗透着古老的优秀民族文化。窦永祥诗意大发,吟诗赞颂:“彩虹霓裳皆左右,不是花来就是仙。”

  张兴科组长欣慰地说,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苗族织染手工技艺,苗族织染的服饰逐渐产生了较好的市场经济。一块宽1米长2米的彩布,收藏价格到1600元左右,一套精美的手工蜡染服饰,市场价可卖到2000元左右。

  苗家儿女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在手工织染的衣裙上绣出各种图案,把祖先遗留下的古老的服饰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了苗族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苗族千百年来迁徒的历史缩影。省、市文化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活的史记”。(白付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南若然】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