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松花江放船歌》: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2011年09月08日 11:15 来源:吉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历史创造文化,文化传承历史。诗词和书法艺术则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一个特殊的载体。多少年来,在松花江畔,《松花江放船歌》一直被墨客书家追崇,并衍生出无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去年年底,我随吉林市文化交流团到台湾进行交流访问时,展示了一幅我笔下的《松花江放船歌》,引起不小轰动,当地媒体作了相应的报道。那么,一首由康熙皇帝所作的诗歌,历经329年,为何会有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呢?思之再三,无疑是因为这里面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历史情结、独有的艺术特色、浓重的爱国情怀和广泛的文化传播价值。

  深远厚重的历史渊源

  任何艺术都是在时光之河的淘沥下所产生的。而《松花江放船歌》所产生之时,恰是当时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康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帝王,他8岁继位,14岁亲政,经过多年剿抚,终于创造了比较安稳的政局,他开始全面经营东北。当时,作为非常年轻的帝王,一定是满腔热血、豪情万丈。他在“安内”之后,又开始“攘外”,而那时的外患就是沙俄,1682年,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悍然对我国进行战争挑衅,制造了野蛮杀害中国边民的血腥事件,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同年,康熙亲赴吉林,以“问民俗”为由,部署反侵略战争。

  吉林当时是军事重镇,是造船基地和水师营驻扎地,又是通过水路向北方前线输送的枢纽。因此,康熙到这里东巡便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康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尽管他在诗中写到“我来问俗非观兵”,其实只是一种策略而已。

  长途奔波的康熙,在吉林休息两天,率领200多艘船只和众多贵戚,顺江直至乌鞡,江面舰船相接,鳞次栉比,帆橹如林,旌旗招展,密密层层,气势浩大,雄姿勃发。见到此景,康熙非常振奋,这实际上是一次对水师营的军事检阅。在这种情势下,康熙诗兴大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松花江放船歌》,此诗自然流畅,意境优美。可以说,这首诗在当时的情势下,表达了康熙大帝浓重的爱国

  情怀和保境安民的理想抱负,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民众保卫国家,创造安乐祥和生活的民意。

  富有特色的历史诗篇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的。诗词歌赋、书画金石都是其载体。而这篇康熙东巡的诗词,就是借着浩荡的历史之风流传至今: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

  ……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毕锐精,

  ……

  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这首诗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末夏初,清朝圣祖皇帝玄烨巡视吉林,于松花江上所作。时年29岁的年轻皇帝亲临边陲,在松花江的惊涛骇浪中视察水师、舰船,鼓舞东北军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志,即兴写下了反映吉林、松花江沿岸的锦绣河山、北国风光的诗篇。这首诗,感情热烈奔放,颇有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气,一扫随风而靡、无病呻吟的虚假情感;其语言则通俗率真,深得流水行云、浑然天成之妙,更为许多“御制”诗中那种铺排造作、竞尚浮华、缺乏生气的语言所望尘莫及。

  《松花江放船歌》共十五句,每三句诗为一段,可分成五个自然段落。全诗没有热闹的铺排,用白描手法再现了300年前充满战斗气息的松花江春色,丰采华茂,情景交融。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清澈的江水卷着波涛,北国春江景色宛如织就五彩画卷的锦缎,闪烁耀眼,深深地触动了皇帝万般情思。

  第二段首先描写了江中画意;继之,将波涛之声比作箫韶之乐,激情满怀;随后,将视线由江中飞向江岸,将娓娓诗情引向捍卫河山的凌云壮志。

  第三段描写战胜强敌的决心,含蓄地将沙俄喻为浮云。皇帝俯视涛涛江水,展望两岸苍翠青山,仰望朝霞远映的长空,以无比乐观的精神,坚定而又豪迈地自问自答:北面飘来的几朵浮云怎能遮掩太阳的光辉!

  第四段为全诗的高潮,写出了我军披坚执锐、健儿枕戈待旦,宣示了必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出师必胜的决心。

  最后一段是开头一段内容的呼应,也是全诗的结尾,再次通过对松花江壮美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歌颂和期盼。

  纵观全诗,起首三句,雄浑而有气魄,二至四段,写画鷁、箫韶、苍岩、翠壁、浮云、骄阳、樯舰、健甲、旌旄、朱缨……都是从正面用粗勒的笔触,顺景成章,没有生硬拼凑的痕迹。结尾句,复又扣住“松花江,江水清”这样一句朴素的民歌体的字句,音节响亮,给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的印象。此诗艺术上虽然可能失之细腻,形式上略嫌疏浅;但感受真实,情绪壮怀激烈,是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如同笔下生花,滔滔汩汩,奔泻而出,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是一曲三百年前松花江河山壮丽、整军备战的赞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真实,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而后竟然形成了一种风潮和文化现象。

  大放异彩的书法艺术

  在吉林,有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著名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大都书写过康熙的诗作《松花江放船歌》。走在吉林市的各个重要公共场所,时常可见张挂的各种工艺制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书法作品。值得称道的是,这首诗及其书法作品,在吉林市取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2009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丽的城市”等荣誉称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江城人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之一。

  这首诗的流行,有着多方面的缘由。一方面是诗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一方面是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爱国家、爱家乡的情结;另一方面,也与慧眼识珠的书法家们的努力和推广所分不开的。清朝皇族后裔,已故著名书法家金意庵先生曾书写过一幅《松花江放船歌》,镌刻在西关宾馆正厅镶嵌的一块巨型大理石上,令人观之心神俱爽。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来访时,被那气势浑厚,畅快淋漓的艺术作品所吸引,诚恳地向吉林市领导提出想求一幅金老的这一作品,其时年已古稀的金老闻说,不顾年迈,奋笔挥毫,一气呵成,完成了这一大作。2009年,著名书法家刘乃中先生,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写了两幅作品,其中一幅还是《松花江放船歌》。著名书法家窦黎明先生所写的这首诗,挂在某大厦的正厅,笔势洒脱、渊雅遒劲,颇具书卷气……

  正是这些书法家和书法力作,进一步将《松花江放船歌》打造和推举成为了一个文化欣赏和书画收藏的热点。

  历史名城的文化亮点

  吉林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宣传家乡,我也多次书写过《松花江放船歌》,研究过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之后,我更加喜欢这首诗,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内涵。“连樯接舰屯江城”,又是吉林市俗称“江城”的御封。这首诗和吉林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和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也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文化的亮点。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仰视和亲近历史的。

  吉林市作为文化名城,自然需要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搜寻其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去打造其熠熠闪光的文化亮点,去开拓和传承其文化的魅力。我们吉林市有许多的历史文化的亮点,奔流不息、逶迤穿城而过的松花江;玉树琼枝、银装素裹的雾凇;康熙东巡、放歌江城的放船歌,等等,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亮点。《松花江放船歌》可以说是其中的主要的亮点之一。

  我们要用囊括四海的胸怀,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对待,去研究,去开发,去打造,去弘扬这座城市里的这个魅力无穷的文化亮点。这不仅是书法家的责任,而且是我们生长在这方热土上的画家、作家以及所有的艺术家的责任。

  在创作《松花江放船歌》的时候,我总是要凝神静气,思接千载,眼望八荒,我要走进历史的隧道,感受那亘古的尘烟,作一次神游之旅,作一次灵魂的净化,而后,我才能够用我所挚爱的艺术之笔,去描绘,去塑造,去生发我心中的那首千古绝唱——《松花江放船歌》。

  让更多的人,在气韵饱满的书道艺术中,在高雅的审美愉悦中,升华我们的艺术品位,同时也是在升华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刘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南若然】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