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广东歇马举人村古稀老人心忧文化传承

2011年09月22日 16: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东歇马举人村古稀老人心忧文化传承
张美安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社恩平9月22日电 题:举人村古稀老人心忧文化传承

  作者 李凌 廖宴思 奚婉婷

  在梁亦谋看来,歇马举人村如果有一天找不到能写一手毛笔字的人,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歇马村是广东著名侨乡,是中国“第一举人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明清两代曾培育出670多位功名人士。

  初秋午后,78岁的梁亦谋安坐在祠堂中间,双手合拢抱着右腿膝盖,不时抽一口水烟,悠闲自得。梁伯所在的“体胖梁公祠”内弥漫着墨水气息,正中间摆放着一张墨迹斑斑的巨大木桌,毛笔和墨水整齐排列。“龙马精神”、“孔子”、“天道勤酬”等毛笔大字张贴在两边的宣传栏上。梁伯说,那是游客过来时写的。

  走进歇马村,随处可见保护完好的青砖古屋,然而村中却不见学校,很多农户门上的对联是从商店购买而非自己手写。

  梁伯告诉记者,文化底蕴深厚与翰墨飘香是歇马人祖祖辈辈的骄傲,但如今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已知之甚少,他有责任尽力让歇马的骄傲继续传承。

  在附近镇上从教近40年的梁伯现在是歇马村的资料整理员和《歇马侨刊》的副主编,6年前歇马村开发景区,他受邀在村里的“琼林书画院”展馆工作,进行歇马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宣传。两年前,他开始利用空余时间查阅族谱、史料、询问专家等,整理歇马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写出《歇马故事》两本手稿。

  他说,歇马村老一辈中,有很多书法好手,但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已经很少练习。在外的年轻华侨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连拿毛笔的姿势都不会。“他们的家乡观念已经淡薄,回到家乡表现得十分陌生,所以要让他们了解歇马的历史,让他们认可家乡。”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向海内外华侨侨眷传递家乡信息,1985年,在梁伯的召集下,村中数十位散居在海外的华人集资创办了《歇马侨刊》。20多年来,《歇马侨刊》正常编辑出版,每年初出版一期,分别被回乡祭祖的华侨带往或由梁伯寄往世界各地。

  提起这本付出许多心血的刊物,梁伯显得忧心忡忡:“20多年来都是我们这些老一辈在编写,现在大家都快动不了了,资金也越来越难筹集,不知以后有没有人接着办。”

  记者翻阅其中一期《歇马侨刊》,查到了梁伯一篇《歇马故事》节选,却没有署名,故事叙述了歇马历代举人的名讳和故事。

  “我们村是举人村,传承着太多的中国文化精髓,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出国或外出打工,挣钱成为大家的共识,少有年轻人愿意为村子的文化传承付出努力。”梁伯认为,能挣钱当然是好事,但他更担心这个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村终有一日会连个写春联的人都找不到。

  记者离开时,他把《歇马侨刊》放在桌上,双手合拢抱着膝盖,静静地望着远方。不远处,孔子塑像屹立在村中的公园内,绿树环绕中,安静而祥和。(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