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山东渔业民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丰富多彩的山东渔业民俗
2009年11月13日 17:13 来源:大众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山东荣成休渔期结束,渔船聚集石岛湾整装待发。数千年来靠打渔为生的荣成人依靠辛勤劳动,使荣成迅速崛起,而渔家小船依旧展现现代化荣成的历史印迹。 中新社发 张宇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山东沿海一带的渔民,基本是“以海为田,以鱼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渔业民俗丰富多彩。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这一带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渔业生产的工具及操作方法和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明显不同。

  海上的渔业生产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把这两季中鱼类活动最集中的时期称为鱼汛,又称春汛和秋汛。海上作业的渔民忌讳“翻”字,所以把与“翻”字同音的帆船称为蓬船或无蓬船。

  早年间,海上从事渔业生产的船有无蓬船,也称舢板,多用于近海钓鱼、钓虾。还有一种单蓬船,桅蓬之外,另有六支橹桨,多用于出海打鱼。再有一种是三桅三蓬的称桅船,多用于渔业作业区的运输。船内可分为人舱、鱼舱、货舱,另外还有机舱和冰舱。渔船按类型可分为“瓜篓”、“大榷子”、“流网榷子”、“望海榷子”、“圆网榷子”、“排子”、挂网舢板以及大风船等。

  渔舟下海叫作推,渔船上滩叫拉船。渔船起航称为出海,渔船返航称收山或归山。离岸近的行船叫“走得矮”,离岸远的行船叫“走得高”。船长名叫“老大、艄公”,大副名“二板”,把全部船员称为“伙计”。

  旧时沿海渔民在长期的海上劳作中,形成一套海规,每年都要以丰盛之供品大礼供奉海神,曰“祭海”,祈求海神保佑人口平安、渔虾丰收。新船下坞要举行“祭船”仪式,放鞭炮,烧纸钱,以求人船太平。网具第一次下海,要酹酒祭典,以求张网渔丰。春季第一次出海作业,要敲锣打鼓,设祭庆祝,以求年内一帆风顺。第一次收获,要选最好的鱼虾敬奉海神。平时,忌说“完”、“翻”等字眼;船上就餐,忌筷子横放碗上;船上器皿不许扣放;忌在船头上大、小便;更忌妇女跨越船头、大橹、网具等等。

  几千年来形成的渔业民俗和鱼文化,不断丰富了捕捞技术,如拖网、围网、挂网、流网、坛子网、袖子网等发明和使用,都是渔民们智慧的结晶,使用干钩、拖钩、针良船等,无一不是渔业民俗的精髓。

  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一方面总结生产经验,另一方面,从渔业生产中不断了解鱼虾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总结出了捕钓鱼虾的方法。捕钓中的迷魂阵、鱼鹰捕鱼、照虾虚笼、捉鳖捕鳝等技术,都是精湛的捕钓技术。

  每到落潮时,人们便到河口海滩处,挖蛤、拾螺,在礁石滩捉蟹、打牡蛎。龙口有谚语说,“麦子上场,辣肉上床”,这里的辣肉指的是海螺,意思是海螺会爬到礁石上来。荣成则说“八月十三,‘瓦屋楼子’上山”,“瓦屋楼子”就指海螺,意思也是海螺会爬上礁石。烟台芝罘区的谚语说“东北风,十个(赶海的)篓子九个空。”意思是刮东北风时,人们不要去赶海。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