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章丘“五音戏”: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奇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济南章丘“五音戏”: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奇葩
2009年11月27日 16:44 来源:济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五音戏”被称作全国地方戏曲一奇葩。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调委婉,趣味性浓,娱乐性强。因而得到人们的欣赏。1960年,五音戏赴京演出,剧团演员受到了周总理、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后,朱德委员长高兴地说,五音戏很有地方特色。

  因为当时赴京演出时是淄博五音戏剧团,不少人认为淄博是五音戏发源地;又因为五音戏剧团团长、且又挑大梁的邓洪山是历城人,又有人误以为历城是五音戏的摇篮。追根溯源五音戏,其发源地应是章丘文祖镇青野村。五音戏发源之初,叫“肘鼓子”,又叫“周姑子戏”。要弄清五音戏的起源,首先要弄清该戏为啥叫“肘鼓子”或“周姑子戏”?那就必须从“周姑子”说起。

  相传清同治年间,有一位姓周的知县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因而遭到同僚的嫉妒。因周知县曾议论过同治不理朝政,对慈禧不满,因而遭恶人告状、陷害,全家被抄斩。在这场大劫难中,只有周知县十四岁的女儿,被老仆人带着躲进后院枯井中呆了五天,才幸免一死。在逃难路上,老仆人因惊吓而猝死。周的女儿孤身一人逃到章丘,为求生存,削发为尼,进了齐长城以北的“慈恩庵”(文祖镇西田广村西北角山坡),因她姓周,人们都称她“周姑子”。

  周姑子言温貌美,聪明伶俐,能歌善曲。每每想起含冤而死的父亲和家人,痛不欲生,在佛旁自悲自叹,泣说成声。后来她为抒发自己的不幸和父亲的冤情,便写词作曲,自己小声吟唱。凡削发为尼者,都有自己的苦衷,她们听到周姑子小曲,都为之感动,涕泣落泪,向周姑子诉说自己的苦难。周姑子又把众尼的不幸编成小曲。

  作为尼姑生存,主要是沿村化缘。而周尼姑出身大户人家,不会沿街讨要,每逢下乡化缘,周姑子便沿街说唱自己的小曲:“未曾开口泪两行,施主听我说端详。本是宦门闺阁女,世道不公遭祸殃……”“天昏地暗无日月,天下谁叹削发者,佛旁自对孤烛叹,心里怨恨对谁说……”委婉的悲调,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惜,于是,周边老百姓们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节省米面送给周尼姑。

  天长日久,周尼姑的小调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因周姑子化缘时肘上架一小鼓,边敲边唱,人们便称这种小调叫“肘鼓子”。青野村在慈恩庵西北方向,相距只有二里地,是周姑子常去的地方。因而,周尼姑的小调在该村流传最广,人人都能哼上一段。而周尼姑因悲伤过度,十几年后便离开了人世。

  清光绪年间,青野村有个青年叫“赵宝子”,学名赵国庆,他外出打工走南闯北,学了不少戏段,如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他回乡后,闻听“肘鼓子”调曼妙动听,便把所学的戏段内容移入了周姑子的唱腔,唱给乡亲们听,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因该村有深厚的周姑子唱调基础,许多青年男女便开始跟赵宝子学习唱段。这帮青年中有兄弟两人,很有艺术天赋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就是靳成章和靳成花。

  数年后,靳成章和靳成花兄弟在赵宝子戏文的基础上,由简单唱段发展到有故事情节的短小戏帽,《王小赶脚》等戏帽,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在旧社会,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几乎所有的戏曲都掺杂着低级、黄色的内容,当时经靳氏兄弟改编的小调也不例外。因不少戏中加上了色情内容,致使女人无法在台上开口唱戏,因而,戏班的演员全部是男性。这时期,靳氏兄弟为首的戏班开始到外地村庄演出,给有钱人祝寿、赶山会、庙会等。就这样,青野村的第一个戏班成立了,并把戏名定为“周姑子戏”,本地人还是习惯地称为“肘鼓子”。民国初年,此戏种在章丘已享有盛名。

  1917年,青野村以马夫远和马敬鸾为首,成立了五股组成的戏社,聘靳成章和靳成花为师。这是章丘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戏曲学校。1920年,五股戏社扩股,股东为:马夫远、马景兰、张朝君、张同岭、张敦、马奎林、明鸿图、杨瑞林、冯悦增,班主是马夫远和马景兰,每股交一百吊钱。这时该戏社收徒弟四十多人。当时戏班学徒规矩很严,叫做“三年学徒、一年谢师”,即四年拿不到工钱。班规是无论挨打、生病、甚至死亡,班主不负责任。如果学员逃跑失踪,家长还要赔偿。就是在这批学徒中,很多学员受不了虐待而逃跑,留下的便是后来名声很大的明鸿钧、冯亭、赵明玉、冯兰亭、李炳伦、明先柱等人。此时期,周姑子戏已发展到开唱故事情节复杂的专场大戏。

  上世纪20年代,靳氏兄弟率周姑子戏班赴济南大观园演出,在济南引起了轰动,场场爆满。后来,梆戏班主邓洪山看到“周姑子戏”很受群众欢迎,大有发展前途,便弃梆戏与靳的戏班合并,拜靳为师,开始学习周姑子戏。按当时的规矩,邓洪山在靳家要学戏三年,还要挑水、劈柴做饭。因邓洪山很有艺术天赋,靳氏兄弟对他也另眼看待,精心细教,使邓洪山很快成为戏班的台柱子。

  上世纪30年代初,章丘胡山区王家柳村王传论出资成立了三十余人的周姑子戏班,专聘靳成章和靳成花为师。新中国成立后任五音戏剧团副团长的王化同先生,当时就是在此戏班学艺。

  后来,邓洪山接任周姑子戏班班主,由原来的锣鼓伴唱声乐,增加了二胡、三弦、月琴伴奏,并又重新设计唱腔和剧本,使该戏达到了新水平。邓洪山起艺名“鲜樱桃”,与赵明玉(艺名“两盏灯”)相配默契,该戏在省内唱得火火爆爆。后来,邓洪山去京津演出,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赏识,并由梅推荐,经著名戏剧家马颜祥介绍,“周姑子戏”去上海百代公司灌了唱片。在这次灌唱片时,邓洪山要价很低,使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大受感动,赠给以邓洪山为首的周姑子戏班一锦旗,并题“五音泰斗”四字。从此,“周姑子戏”正式更名“五音戏”。随着唱片的发行,更名后的“五音戏”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五音戏的主要活动场所还是在章丘。1952年,该剧团在章丘文祖镇三德范村演出时,该团台柱子赵明玉猝死舞台。因章丘离淄博较近,也是五音戏的主要演出场所,渐渐地在淄博扎下了根。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邓洪山、明洪钧、王化同等几十名老艺人建立了第一个国营五音戏剧团——— 淄博市五音戏剧团。他们又重整剧本,设计、改革音乐和唱腔,使五音戏有了新的生命力和鲜活力。

  既然五音戏当时在章丘已经很有名气了,为什么没有在章丘成立剧团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当时,章丘已有了吕剧团,且很有名气,山东省吕剧团的不少名角都是章丘吕剧团选拔而出。所以,章丘不太可能成立两个剧团。正是有这个特别的原因,五音戏才在章丘生根、发芽、开花,而在淄博壮大、结果。

  还要提及的是,青野村现年八十多岁的白继贵老人是个戏迷,他还常常说起关于周姑子戏的许多往事,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淄博市五音戏剧团团长邓洪山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时,他又来到青野村投靠师母(靳成章之妻)避难,并住了数月。就在他走后的第二年,五音戏之鼻祖靳成章之妻病故。有点遗憾的是靳成花没有后代,而靳成章之子靳启学投身了革命洪流,为解放家乡的故土而英勇献身。靳启学之子现在是退休医生,其后人也没有再唱周姑子戏。

  “进了青野庄,家家周姑子腔。”现在的青野村人依旧对周姑子戏偏爱有加,青野村党支部对周姑子戏年年予以扶持,使该村剧团经常在外演出。章丘市文祖镇党委、政府对周姑子戏也很重视,正把这笔历史文化遗产逐级申报。历经一百多年风云变幻,五音戏又在它扎根、成长的故土上,结出了更丰硕的果实。(孙廷华)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