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驴皮影”:规模很小却“五脏俱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东北“驴皮影”:规模很小却“五脏俱全”
2010年05月21日 14:37 来源:吉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所谓“皮影戏”即“驴皮影”。东北的“皮影戏”形成于清至民国年间,是近代东北比较稀有的一个戏种,规模很小,但却是“五脏俱全”。

  但凡要演皮影戏都必须先搭起一个小小的戏班子。人员主要有耍影,演唱、锣鼓和四弦胡琴等表演艺人组成。演出地点一般是在大车店(供牛、马车及商人住宿的通铺大旅店),也有的在大户人家的伙计房子中流动演出,尤其在冬、春两季最为活跃。

  “皮影戏”之所以又称“驴皮影”,主要是演皮影戏的影人儿都用驴皮刻制,工艺十分精巧。要演出一部完整的戏剧,操纵者算是最为忙碌的演员。他一边要手忙脚乱地耍影人儿,一边还要扯开嗓子,配合影人儿的动作演唱,工作十分辛苦。至于边上的锣鼓和四弦胡琴则完全是根据耍影人儿的唱腔进行伴奏以突出戏剧的真实性。

  演出的剧目多是一些传统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哪吒闹海》、《火焰山》和《猪八戒背媳妇》,大段子有《薛礼征东》、《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凡演皮影戏,都要有一些必备的道具。其最主要的设备便是影台。它是用5—6尺长的板墙拼成的长方形板房。板房前面的上半部是影幕,内部行话叫“影窗”,其余三面是板墙。上面用一块台布遮盖,留有天窗通气和放烟。过去没有电灯,中间只能悬挂多芯的油灯做光源。室内常常灯烟弥漫,操纵影人者称作“拿人的”,站在影窗里面,手持影人做出各种动作。伴奏、伴唱者坐在后面。

  皮影戏中的影人要有一个“大爪子”和一个“小爪子”,这是滑稽角色,用以挑逗观众。皮影戏说、学、逗、唱,演起来很热闹。解放前,皮影戏分“会影”和“愿影”两种组唱形式:“会影”是集资唱影,用以庆丰收或祭神,“愿影”是个人出钱唱影还愿。如早期黑龙江省安达县就有一个曲影匠屯(今中本乡辖),即是当地姓曲的艺人唱影出名而得名。

  大同镇的“隋氏皮影戏”在当地也都小有名气。解放后,安达县还有任民镇绍影匠和县工商联两个皮影戏队,在黑龙江省各地演出。以后,随着现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电影的出现,皮影戏已无人组织演唱。(杨满良)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