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老人编程大赛仅1人报名 难住老人的是编程还是观念

老人编程大赛仅1人报名 难住老人的是编程还是观念

2019年12月12日 15:40 来源:文汇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面向全国老人的乐龄编程大赛只有一人报名,比赛无奈取消引发网友争议

  难住老人的是编程还是观念

  ■本报记者 姜澎

  ■给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更多元丰富的选择,显然是符合这一群体内心诉求的。不久前,一份网络调查显示,94%的老年人认同“人不能和社会脱节,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新事物”,97%的老年人认同“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好的需求”是否就是“当下的需求”?办班成功是否意味着举办全国竞赛有了现实的基础?不少学者认为,这次没有开始就结束的比赛,其实是把一个好问题抛给了大众:迎接积极的老龄化,绊住很多老人的或许不是编程的技术,而是观念上的阻碍

  不久前,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明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滑铁卢”:由他发起、推动的中国计算机学会乐龄编程大赛取消了。因为这次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的编程比赛,最终只迎来一位来自甘肃的退休教师报名。

  李晓明教授,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被称为中国慕课(MOOC)之父。近年来,他在不少公共场合倡导、推动老年人学习编程。他相信未来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中,编程完全可以像广场舞那样流行。同时他认为,为老年人办的公益编程班未来颇有市场。

  但现实显然和李晓明想的不太一样。和时下少儿编程考级火爆、竞赛动辄报不上名形成鲜明反差,一次面向全国老年人的乐龄编程大赛竟然“爆冷”,无疾而终。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这其中恰好折射出我们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

  电脑本来就是“大玩具”,老人学编程门槛并不高

  李晓明教授近年来热衷倡导老年人学习编程,因为他发现自己身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会用电脑。自家亲戚中,有的亲戚步入老年后,主动希望李晓明教授编程。

  “老年人有‘玩电脑’的需求,而电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来就是玩具。”李晓明告诉记者,全国网民已超过8亿人,在老年人中,大约有10%经常上网,而且现在很多程序都是可视化的图像编程。他由此认为,对老年人来说,学编程的门槛并不高。

  就在今年暑假,他尝试办了一个老年人公益编程培训班。这个班总计20个学员,年龄最小的75岁,年龄最大的88岁。一个月的课程结束后,这些老人都学会了简单的编程。就在不久前,还有一位学员兴冲冲地给李晓明发来了自己编程完成的一个小程序视频。这个小程序可以根据老人的语音指示,从电脑里调出当天的天气预报并进行语音播报。

  “总有人觉得老年人思维迟缓,不适合从事编程这类费脑力的活动。其实不然,编程需要的是多层次多环节的深度思考,而这正是老年人的思维优势。”李晓明说,迈入小康社会,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如今衣食无忧,希望退休后的生活更加精彩,最好多一点成就感,而学编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他看来,以Python为代表的编程语言及环境,不仅意味着“低门槛”,且能给人带来很高的“成就/劳作”比。“因为编程和其它的学习活动不一样,在成功写完程序、看着它在电脑上运行时,我们可以立刻得到反馈,这也可以成为更多老年人获得成就感的源泉。”

  两极评论,代表社会对老龄化的两种看法

  李晓明对推动老年编程的热衷,却迎来一盆“冷水”。只有一个人报名的乐龄编程大赛取消了,且这次比赛的取消还引发了一些网友的热议。

  在李晓明关于老年人编程倡议的帖子下面,有不少网友留言。有人说“老师这样的倡议是‘何不食肉糜’。”也有人称“门槛不是年龄,而是智商”“老年人都忙着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还编程?不现实!”……

  当然,支持李晓明的也大有人在。一位网友留言介绍,韩国就有一家互联网公司,专门雇佣55岁以上老年人编程,类似的做法在中国完全可以借鉴、尝试;还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代人,以后估计得靠机器人养老,不会一点编程,不放心”……

  李晓明则认为,时间线拉得越长,他的倡议就会越来越显现出价值。“未来老龄化社会的理想状态一定是老年人有能力、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业余活动。”

  事实上,李晓明就接到过不止一个咨询电话,一些50多岁的热心人士来询问,自己是否可以参加编程大赛。但是他都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没到60岁,说明你还不够老!”。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晓明坦言:“从现状看,也许再过10年,自己倡导的事情可以真正做起来。”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28.9%的老年人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李晓明做过一个小范围调查,就现在的编程语言来说,老年人只要具备中学文化水平就足够了。

  “活到老,学到老”,现实离理想还有多远?

  步入花甲,未必意味着大脑锈蚀。在一些学者看来,比大赛的“爆冷”结局更值得深思的,是针对这一事件的网友截然不同的看法。

  “网友的那些泼冷水的回答,其实非常有代表性。”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说,这背后的问题其实是关于未来老龄化社会的认知之争:老年人究竟是社会的负担还是社会的资源。任远认为,一个理想的、健康的社会,老年人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实却是很多老人基本每天忙着在家带孩子,相当程度上“与社会脱节”。这也是为什么任远的课题组在进行老龄化社会调查时,不少老年人表示“害怕退休”的原因。因为一旦退休,往往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参与主流社会的活动,慢慢被“边缘化”。

  早在2002年,联合国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即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也意味着,老年人不仅仅是需要被照顾的群体,更是服务社会的资源。

  “可现在,很多人对于老龄化社会的看法还停留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养老条件上。”任远认为,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其实,一个能把老年人看作资源的社会,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或许会更从容也更健康。

  “给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更多元丰富的选择,显然是符合这一群体内心诉求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所长丁金宏介绍,不久前,一份网络调查显示,94%的老年人认同“人不能和社会脱节,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新事物”,97%的老年人认同“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但如何让“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现实?在一些学者看来,不少隐形的壁垒必须被打破。

  同样谈到这次被取消的乐龄编程大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徐珂认为,竞赛没能举行,或许还有一个原因:这一赛事貌似是为社会提供“积极老龄化”的一个新选项,但可能存在“产品不对路”的问题。

  “好的需求”是否就是“当下的需求”?办班成功是否意味着举办全国竞赛有了现实的基础?不少学者认为,这次没有开始就结束的比赛,其实是把一个好问题抛给了大众:迎接积极的老龄化,绊住很多老人的或许不是编程的技术,而是观念上的阻碍。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