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国铁集团: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

国铁集团: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

2020年04月18日 18:5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国铁集团: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 李亚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赵峻18日在北京表示,经初步统计,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主要到达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国家。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国际货运通道能力工作情况。

4月18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主任赵峻在北京表示,经初步统计,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主要到达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国家。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国际货运通道能力工作情况。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贾天勇 摄

4月18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主任赵峻在北京表示,经初步统计,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主要到达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国家。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国际货运通道能力工作情况。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赵峻在发布会上称,中欧班列与海运和空运相比,因为实施分段运输,不涉及人员检疫,具备一定的优势。当前整个欧洲疫情形势严峻,当地生活和防疫物资的需求相对比较旺盛,许多物资选择了中欧班列进行运输,对此,国铁集团专门部署,将国际合作防疫物资纳入到重点保障运输之中,采取优先承运、优先装车、优先挂运等措施,确保应运尽运。

  他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涉及到的满洲里等五个铁路口岸,均保证了交接的顺畅、安全的畅通,班列在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主要国家间均保持了稳定运行。

  赵峻称,经初步统计,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1440吨,主要到达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国家,并以这些国家作为节点,分拨到更多的欧洲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防疫合作。

  赵峻称,3月28日,武汉开出了疫情以来的首趟到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已于4月14日抵达目的地。以此为标志,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的主要城市已经全部恢复了班列去程运输。随着中国疫情的逐步缓解,重庆、成都、郑州、西安、苏州、义乌等主要班列始发地的平台公司以及相关的企业、工厂已经全部复工复产。

  赵峻介绍,3月份当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800列,去程班列的数量突破500列,两项指标均创下单月历史最高纪录。在整个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增长。目前从4月份情况来分析,中欧班列延续了上个月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国内到欧洲的货运需求增幅较大。

  针对中欧班列近日开行的邮包专列,中国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在当日表示,开行中欧班列邮包专列,对于有效弥补中国国际邮件航空运力不足、保障寄递渠道,特别是跨境寄递渠道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他介绍称,截至目前,从重庆和义乌等地始发的中欧班列“中国邮政号”共有3列。

  4月3日,重庆首发“中国邮政号”,已于4月12日抵达立陶宛,该专列共44个集装箱,约300吨国际邮件,其中2箱是立陶宛政府请求运输的防疫救援物资,其他42箱国际邮件将通过立陶宛分拨发往西班牙、丹麦、瑞士、法国等36个欧洲国家。

  4月10日,重庆再次开行邮包专列,共43个集装箱,约265吨,预计4月20日能抵达立陶宛。

  4月10日,义乌开行了“中国邮政号”邮包专列,共计50个集装箱,约350吨,预计4月23日抵达波兰,然后将分拨发往英国、德国、意大利等23个欧洲国家。

  侯延波称,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会同海关、铁路、交通等部门,在支持邮政企业每周开行1-2列邮包专列、推进进出口双向常态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欧班列快件专列相关工作,加强国际协作和信息支撑,提高跨境寄递服务效率。(完)

【编辑:李霈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