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V蓝北京”文明公开课推出第二讲 畅谈垃圾分类等话题

“V蓝北京”文明公开课推出第二讲 畅谈垃圾分类等话题

2020年06月05日 17:0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 记者获悉,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由首都文明办、市生态环境局、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20年“V蓝北京”文明有我健康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文明公开课第二讲《V蓝北京 为文明发声》。

  公开课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市民见面,特别邀请三位专家学者带来《见“圾”行事》、《食以礼为先》、《空调防疫 文明度夏》三大文明课程,通过镜头与市民畅谈垃圾分类新政、公勺公筷行动、空调调高一度等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号召市民做文明健康北京人。

主讲嘉宾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对外接待科科长范海建带来课程《见“圾”行事》。活动方供图
主讲嘉宾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对外接待科科长范海建带来课程《见“圾”行事》。活动方供图

  今年5月1日,修订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成为每位首都市民生活的“必答题”。

  主讲嘉宾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对外接待科科长范海建在《见“圾”行事》课程中,通过镜头展示出了园区的垃圾处理“秘密武器”,还追溯了垃圾处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目前,北京全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4座,总设计处理能力32711吨/日。其中焚烧设施11座,处理能力为16650吨/日;生化设施23座,处理能力为8130吨/日;填埋设施10座,处理能力为7931吨/日,可基本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范海建从垃圾产量和垃圾处理量说明了北京市垃圾处理“紧平衡,缺弹性”的现状,并通过现场实验,验证垃圾对大自然带来的危害,呼吁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遵守垃圾分类,也要从源头减少垃圾产量。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多起家庭聚集性传播案例均由聚餐引起。疫情为人们敲响警钟,“公勺公筷”成为餐桌必备。在课程《食以礼为先》中,主讲嘉宾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孙福万来到了首都博物馆,讲述“公勺公筷”的前世今生。

  “有古文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筷子,它的使用方式和现在不同,只用来夹菜,并不能直接放入口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勺公筷的饮食习惯被大家忽略,当一桌人用各自的筷子在餐盘里夹菜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病菌的传播。”除现场讲解,活动特别邀请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生物教师李玉莹在实验室进行“公筷与非公筷菌落总数对比”实验,实验证明同样菜品同一时间内,不使用公筷菌落总数是使用公筷的6倍以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帮助市民更直观的意识到“分餐制”和使用“公勺公筷”势在必行。

  疫情防控常态化,空调应该怎么用?开多久?调多少度?天气日渐炎热,空调使用成了市民关心的话题。带着这些问题,主讲嘉宾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海云带领观众走进了她的工作单位,带来课程《空调防疫 文明度夏》,结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提出的8条建议和提示引导市民正确使用空调,2020年度“空调调高一度”专项行动就此同步拉开帷幕。

  “使用空调前应进行清洗,中央空调应进行定期检测”“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度是一个比较健康环保的度数,不仅节约能源,同时也减少了家庭开支”“使用空调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开3小时就要关闭一段时间,并敞开门窗通风”……王海云呼吁大家,自觉将空调调高一度,文明健康过夏天。

  为倡导市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素养,公开课中,“V蓝北京”发布“挑战21天 养成好习惯”小程序。小程序聚焦使用公勺公筷、遵守一米线等文明行为,线上培育文明果实,线下养成文明好习惯。通过轻松有趣的互动答题与简单易懂的养成游戏,传递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引导市民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到实处。 (完)

【编辑:郭梦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