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时间止损 寻找最容易赚钱的交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巧用时间止损 寻找最容易赚钱的交易

2010年08月16日 11:1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何止损,自然是一门技术活。除了常见的根据技术指标、幅度进行止损外,“时间”同样可以作为止损工具,而且其更具前瞻性。

  挑战传统止损思路

  在炒股技术中,止损(在盈利交易中其实是止赢)的方法不少。

  方法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反向开仓。以最简单的5日均线和10日均线组成的交易规则为例,一般会设定5日均线向上突破10日均线时做多,5日均线向下突破10日均线时做空。由于A股不能做空,做空信号就被用来止损。

  方法之二,是以回撤幅度来止损。如何界定回撤幅度,不同的交易者会有自己不同的模式。比如一些日线交易者会采用8%这一硬性指标,一旦从最高点下跌超过8%就止损离场,避免出现趋势反转。当然,近年来使用ATR(绝对波动幅度)来作为止损工具的交易者越来越多,比如计算20日ATR,一旦交易品种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过3个ATR就止损。利用ATR,可以结合不同投资品种的波动特性,使实际的回撤比例更具针对性。

  然而,上述的止损方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具有滞后性,往往是要在行情向不利于你的方向运动一定幅度之后才会出现止损信号,这时已有一定的损失发生。

  巧用时间进行止损

  而用时间进行止损则不同,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谓用时间止损,是在你建立一个仓位后,若在一定时间(对基于日K线的交易者可能是两三个交易日,对基于小时线的交易者则可能是两三个小时)市场没有出现有利于你的波动,那么就止损离场,重新寻找进场的时机。

  这种用时间进行止损的技术,核心思想就是:寻找最容易赚钱的交易。打开各类投资品种的技术图表,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极为赏心悦目的走势。所谓赏心悦目,即你的交易规则一旦发出建仓信号,交易品种就立刻顺着你的交易方向开始大幅快速波动,而且这种波动不仅快速大幅而且极为干脆,整个过程中极少出现回撤,几乎是一气呵成,钱赚得极为爽快。当然,既然有一气呵成的行情,自然也有扭扭捏捏的走法。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建仓之后交易品种死活就不愿意往你预想的方向运动,反而是来来回回震荡半天,好不容易终于顺着你建仓方向运动了,过程却继续扭捏,是否要出现大幅的回撤,这个问题就会考验你的意志力。

  用时间进行止损,在第一种一气呵成的交易中不会有止损的机会,因为交易很快就会顺着你希望的方向运作,你会被留在这种容易赚钱的趋势行情中;但与此同时,用时间进行止损,要求你遇上扭捏的行情时要离场规避,不参与这种赚钱比较困难甚至可能输钱的行情。由于这种方法是在你建仓初期就考虑离场,所以即使止损了,交易品种反向运动的幅度也往往有限,可以使你止损的代价大大降低。

  巧用时间止损对付假突破

  通常对于趋势交易者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寻找趋势的突破点并建仓。我们利用前期高低点、均线、期权仓位等技术能够预测市场共识的关键点位,使我们看到行情越过关键点位时可以立刻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一次“关键点位的突破”。然而,“突破”这个东西,却得“突破了之后”才能够真正知道。

  仔细观察行情图表,我们便会发现,在市场普遍认为是关键点位的区域,往往会出现上影线或下影线极长的假突破形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形态,既可能是因为突破一方实力有限,未能真正突破防守一方的阵线,也有可能压根就是防守一方的故意为之,通过制造假突破来吸引交易者入场,使其接下来的反向运动更为容易。若是前者,往往只是在关键点位之前止步不前,而后者却有可能是假突破之后大幅的反向运动,让之前误以为是突破的交易者出现巨大损失。

  正由于假突破的存在,使得突破行情的建仓时机不好把握。针对此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不考虑假突破的问题,只要价格突破关键点位就认定为突破,就要建仓。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一旦遇上假突破,由于传统止损手段的滞后性,随之而来就要承担不小的损失;另外一种则是以收盘价(可以是日线也可以是小时线或任何时段上的收盘线,当然时间长度越长越可靠)而非实时成交价作为判断突破的依据,这样就可以规避许多上影线、下影线的假突破情况。不过,这种思路的代价则是一旦遇上那些干净利落的大阳线大阴线真突破,往往收盘价距离关键点位已有相当距离,从而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

  巧用时间止损的价值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交易者可以继续选择用实时价格建仓,这样遇上真突破也不会错过大阳线大阴线的行情;与此同时,一旦建仓后没有快速出现有利于自己的波动,就选择离场,等待下一次突破的机会。这样也许会有亏损,但往往要小于用传统止损方法的亏损。 □ 蒋占刚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