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新基发行举步维艰 行业深陷规模怪圈

2011年09月30日 07:5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28日,上证指数再度跌破前期低点,盘中最低下探至2383.40点,收盘报于2392.06点,自9月份以来,沪指已经累计下跌了6.83%,全年累计下跌幅度则已经达到了14.82%。A股的屡创新低,也让新基金的发行举步维艰,基金公司绞尽脑汁,但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

  弱市基金扩容不止 份额屡创新低

  尽管市场“跌跌不休”,交易惨淡,但今年以来的新基金发行并没有丝毫的减缓。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已经公告的情况来看,2011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数量达162只。而在今年前8个月,新成立基金的数量就到了154只,已经达到了2010年的发行总量。其中,股票型基金的发行数量达到79只,债券型基金达到27只,QDII则达到了19只。从单月发行的数量来看,2011年7月和8月的单月基金发行数量均超过了20只。

  截至目前,市场上就有包括长信内需成长、泰信中小盘精选、工银瑞信主题策略、长盛同祥泛资源和中邮上证380在内的5只基金同时发售。除此之外,尚有包括博时回报灵活配置、大成中证内地消费主题、中海消费精选等6只新基金正等待发行,其募集期均在10月。

  而从发行明细来看,按认购起始日期计算,博时基金今年以来共发行了博时抗通胀、博时卓越品牌、博时裕祥分级、博时深证基本面200ET F及联接4只新基金,富国基金则发行了富国中证500、富国天盈分级、富国低碳环保、富国全球顶级消费和富国上证综指E T F及联接5只新基金。除此之外,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和诺安基金等的新基金数量也均在4只以上。

  然而,伴随着新基金数量持续井喷的,却是单只基金的首发募集规模日益下降以及整个公募基金市场整体份额的停滞不前。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8两月份的新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仅分别为10.13亿份和9.32亿份,较今年年初的18亿份左右的平均首发规模几近腰斩。

  个别新基金的发行更是惨不忍睹。今年8月12日,延期募集一周的金元比联保本在经历了26天的认购期后,其募集规模仅达到了2.78亿份,当时被称为最为“袖珍”的新基金;然而,就在短短一周之后,海富通稳进增利分级于8月19日结束认购,同样是26天的认购期,相对于30亿份的募集目标而言,2.21亿份的募集规模无疑让许多基金公司大跌眼镜。而于9月19日刚刚募集完成的景顺长城大中华,其募集目标为51.18亿份,但最后募集规模却仅为2.91亿份。

  “连海富通这样的公司新产品发行都到了这种地步,我们还有什么目标?”日前一位沪上中小新基金公司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本来公司准备下半年发行一只分级债基,但现在债券市场极度低迷,已经没有具体的募集目标,“看市场的情况而定。”他说。而另一位基金业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今年新基金的发行都很惨淡,“其实很多公司的很多产品最后根本募不满,到最后都是靠自购或者部分关系纯粹支持一把才能凑够下限的。”他说。

  实际上,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发行了160余只新基金以后,基金市场的总份额从去年年末的24228.41亿份增加到了目前的24835 .24亿份,仅增长了606 .83亿份,也就是说,每发行一只新基金,基金市场的规模增长仅为4亿份不到。而从资产规模来看,却从去年年末的24972.49亿元缩水到了目前的23730.37亿元,缩水达1242亿元。

  基金公司绞尽脑汁保首发 自购成风

  在如此惨淡的市场之下,基金的发行举步维艰,基金公司为了保住首发规模也绞尽脑汁。

  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认购期的延长。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9月中旬以来开始认购的数只基金中,认购天数已经延长到了30天以上。中邮上证380、长盛同祥泛资源和工银瑞信主题策略的认购期分别达到了34天、33天和32天,泰信中小盘精选的认购天数则达到了39天,而在9月5日开始认购的长信内需成长,其认购天数则达到了40天。

  延长认购天数毕竟收效甚微,以今年以来认购天数最长的中银全球策略为例,在经历了54天的认购期后,其发行份额也仅为10 .6亿份,不到其募集目标46.4亿份的1/4。部分基金公司开始把目标投向了渠道方。《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首发规模,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一些城市商业银行。

  “大行都有战略合作伙伴,只要这些大的基金公司有产品,就基本上轮不上这些小公司。”前述基金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而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将同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相关合作,“大行的档期都排得很满,和小银行合作更能保证银行的推介力度。”他说。

  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的自购也已经成为常态,一些“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基金公司则格外令人羡慕。以新成立的平安大华基金公司为例,该基金公司的首只基金———平安大华行业先锋于9月16日结束认购,首发规模达到了31 .98亿份,明显高于其他基金产品。其中,平安大华自购的净额就达到了5000万元。从股权构成来看,中国平安集团控股子公司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平安大华64%的股份,背靠着平安这棵大树,平安大华的新基金发行也格外引人注目。

  除此之外,9月26日,交银双利与南方中国中小盘双双成立,交银和南方分别自购了2000万元;9月22日,华泰柏瑞信用增利成立,华泰柏瑞自购2000万元。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共计有30家基金公司进行了自购(申购),申购次数达到了51次,申购金额则达到了10.5亿元。

  公募基金深陷规模怪圈

  “这是一个怪圈。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发,那其实也就无所谓,但只要有人发,大家就会被迫都得发,否则老基金流失的部分份额就会自然的流到别人的口袋里。”一位基金评价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新基金越发越少、越少越发,实际上是一种群体的非理性行为。

  而从渠道来看,基金有一个自然赎回率,对于这部分资金,渠道会对其进行营销,而多数投资者也会选择换一个新的品种,在对待这部分资金上,渠道对于老基金的营销并不重视。业内人士表示,老基金的平均尾随佣金比例在20%左右,而新基金达到65%甚至是85%也是司空见惯,在券商方面,老基金的交易量回报约在10倍左右,而新基金至少在40倍以上。

  因此,到底是发新产品,还是持续营销老产品,这在国内和国外的认识很不一样。在国内,从渠道的角度来看,虽然早在2008年就规定了不能用首发规模来做渠道的考核和奖励,但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银行和券商这两个主要渠道都是用首发作为考核,因此也形成了一个比较自然的观念,即要持续卖新产品,但对老产品的营销力度远远不及新产品。在一线的实际销售上,也是以新产品的营销为主。

  但在国外,“一些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甚至只有那么几个品种,一直在做持续营销,根本不会去发一个新品种。如果没有合适的时点、没有合适的相关投资管理人员和风控措施的话,绝对不会上一个新产品。但在国内,基金公司根本不会考虑这些问题。”该基金评价业人士表示。

  该人士认为,从根本上说,基金公司发新产品的目标仅仅是冲规模。虽然现在新产品卖不了多少,但基金公司之所以从群体博弈的角度做出这种行为,实际上还是由其最重视规模决定的。但从长远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杀式的发展模式,“一直不重视投资者的利益,不把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这条路必定越走越窄。”他说。(记者 吴黎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潘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