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台湾:探访台北名人故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行走台湾:探访台北名人故居
2010年05月05日 09: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台北风景秀美,繁花似锦,却曲径通幽,不少文人墨客、名人大家曾在此落脚定居。随着这些人的西去,他们的故居便成为后人瞻仰参观的好去处。

  “梅庭”

  “梅庭”是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故居。

  于右任一生与文化艺术结缘,曾荣获“桂冠诗人”美誉,还发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1964年,于右任以86岁高龄在台北去世,死后葬于台北阳明山上,他在临终前写下《望故乡》,让人至今难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5月初的一个艳阳天,记者坐台北捷运淡水线,在北投站下车后再转坐到新北投站下车,就到了北投区。北投区以温泉著称,沿着中山路一直往东走,一路上温泉旅馆林立,路边还有露天公共温泉。

  “梅庭”院落本不大,加之我们只顾低头走路,不经意间竟错过先生的故居。后经人指点,从原路返回,边走边看,才发现路边一个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梅庭”。

  可能因为不是周末的缘故,来这里的人并不多,加上我们总共七八个人,显得非常清静。为避免破坏这里一尘不染的环境,进门一定要换上这里提供的鞋子。

  “梅庭”位于北投亲水公园内,是一个典型的日式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1952年起,于右任将此作为自己的避暑寓所,寓所门口的“梅庭”二字就是于右任亲笔所题。于右任去世后“梅庭”闲置多年。近年来,台北市政府耗资近2000万元新台币进行整修,并于今年初正式向民众免费开放参观。

  从外观看,顺着山坡地形,“梅庭”建成上下两层,上层是日式木结构建筑,下面一层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防空避难作用的地下室,直通后院。室内分为书房、卧室、会客室等。院子周围绿树环绕,宁静、简朴、舒适。据说“梅庭”的屋内原来曾设有温泉浴室,其配置风格与北投的温泉风格相得益彰。

  “禅园”

  “禅园”是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将军的故居。

  据资料记载,大约百年前,“禅园”旧址曾经是一处高级度假旅社——高新旅社,当时只接待高官绅士和日本军官。二战时期,这里曾是日本神风特工队出征前的招待所。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张学良将军曾被软禁于此。现在这儿则成为北投知名的景观夜景餐厅。

  走出“梅庭”,沿中山路继续往山上走,在通往阳明山的北投幽雅路34号,一个显得简陋的门上,“禅园”两字赫然映入眼帘,旁边一块木牌注明:张学良少帅旧居。

  “禅园”位于北投地热谷及大屯山制高点,可远眺观音山、近接阳明山,周围温泉袅袅、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进得院门,沿石阶而下,便来到故居所在的房间。推门进屋后才发现,这里已经改为餐厅。不过,房间的布置上,还留有一些少帅居住过的痕迹,“汉卿厅”的牌匾高悬在横梁上,四周的墙上还保留着一些少帅与赵四小姐的历史照片。

  看看时间,已是饭点,再看菜单,只有自助餐可以提供。餐厅服务员告诉我们,这里还提供一种名为“禅园少帅宴”的正餐,乃是此间一美食家遍访少帅身边人物,又查阅大量史书资料,然后精心整理而成的菜谱,只是要想尝其口味,须于3天前预订。

  “摩耶精舍”

  “摩耶精舍”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晚年居所。

  大千先生生前对居住环境十分讲究,“摩耶精舍”是中国式四合院双层建筑,由大千先生亲自设计,历时两年,于1978年完工,布置得极为精致。1983年,84岁的一代大师仙逝后,家人遵其遗嘱,将其捐出,成立“张大千纪念馆”。

  同样远离尘嚣、位于台北外双溪的张大千故居“摩耶精舍”,占地近2000平方米。现在由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也是“张大千纪念馆”的所在地。

  去“张大千纪念馆”要先在台北故宫网站提前7天预约, 如果到时预约人数没有达到6人或以上,仍然不能前往,凑够6人以后,要在台北故宫集合,由导游带领坐接驳车前往。

  出生于四川的大千先生,书画风格多变。其早年专注传统笔墨,自从赴敦煌临摹石窟壁画后,画风转为丰丽细润;到了晚年,其画风再变,开创泼墨、泼彩、泼写兼施的新貌,给国画注入新的活力。

  在“摩耶精舍”观大千画室,从中可以感受到大师作画时的风采。墙上有大师作品可供欣赏;会客室、餐厅则可以感受大千先生的好客热情;院内假山奇石、小桥鱼池以及各种珍贵花草,把室外环境装点得舒适自在。据说,大千先生当年在此还养了仙鹤及猴子。

  “摩耶精舍”庭院内,除了奇花异草,还有一座“考亭”,是当年大千先生与朋友烤肉的场所,旁边还有腌制四川泡菜的陶瓮,陶瓮旁一石碑上刻着“大千居士乞食图”,可见其风趣顽童之心和对美食的喜爱。

  大千先生深爱“摩耶精舍”,故将后院梅丘作为自己的长眠之所。(记者 王连伟 杜榕)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