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贪污甚于大陆引热议 学者吁成立独立调查机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贪污甚于大陆引热议 学者吁成立独立调查机关
2009年07月06日 1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6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今年4月发表的亚洲政经风险报告,评比出台湾贪污程度甚于大陆,结果不仅引发台湾社会热议,也加重马英九兑现“廉能政府”承诺的压力,眼看限时三个月的肃贪检讨将届,又爆出前朝“部长级”官员收贿无罪的判决,民间普遍对台当局反贪信任度再度弱化。

  收贿判无罪民众心凉

  三个月前,台湾军队爆发买官疑云,马英九震怒之余,要求不分蓝绿、不分官阶、勿枉勿纵、积极查办,且下令三个月内提出肃贪的检讨与改进。  

  台“国防部”、“监察院”立刻采取肃贪行动,“法务部”洋洋洒洒端出《廉政建设行动方案》等待审查。这笔官员长年贪污的烂帐,马英九当局如何清、能否清,就等他从友邦返台后向民众报告。

  台湾官员涉贪,绝非头一遭,经陈水扁涉贪洗钱超过7亿元(新台币,下同)的事件后,绿朝当官的前“交通部长”郭瑶琪被指控收贿,社会看来也不是头等大事,但为何台北地方法院宣判结果如此受舆论关注,在于法官认定郭瑶琪收贿并未产生对等的利益交换,并无不法,仅违反公务员伦理规范。

  郭瑶琪在2006年被台北地检署“依职务行为收受贿赂”的贪污罪,具体求刑8年,检方查出郭瑶琪接受台铁工程的招标厂商馈赠2万美元,作为其子的留学费用,配合换取标案信息,甚至被要求介入。

  郭瑶琪收贿无罪的判决结果,与民众的贪污认知发生严重落差,无形中加深对台湾防贪机制的不信任感。

  台湾《苹果日报》民调即显示,近6成受访者表示,“公务员收贿判无罪,台湾真是司法已死”;只有18%认为证据不足,不能怪司法。

  郭瑶琪案子在台湾的反贪成效中是个缩影,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高雄捷运工程贪渎案,被起诉的前“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一、二审因证据不足,同样判决没有贪污。

  台湾贪污案件,根据统计,民进党上台时成立的“扫除黑金行动”,从2000年7月到今年4月,获报10137个案件,遭到贪污起诉共4823件、13484人,查获的贪污金额达322亿元,公务人员及民意代表人数占55%。

  查处大案虎头蛇尾

  这意味着,近9年来,平均每月有45.5个贪污起诉案产生,数字惊人。但再深入观察,这些起诉案件,最后因贪污确定有罪的定罪率只有56.2%,解释了为何部分重大贪污案,一开始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几乎成了惯例。

  学者认为检察官“诉追效率”不佳,是造成反贪治标工程缺乏阻吓力的原因,也是台湾贪污问题急需解决的主要症结。

  检察官被赋予侦查不法、追诉罪行的权限,即使对于已起诉案件,仍可继续搜集证据,在一审辩论时追加起诉。

  真理大学财经法律系助理教授吴景钦指出,贪污定罪率低,主要原因不是法律有漏洞,“问题是定了那么多严厉法律,只要检察官诉追不力,这些都是免谈。”

  吴景钦举郭瑶琪案为例说,检察官起诉时,并未针对法官在对价性质的诸多见解与定罪的困难中,再搜集证据,提出其它拦阻的法条作为后备,这是台湾贪污起诉定罪率低的关键。

  起诉率不等于定罪率的负向循环,公务员易心生侥幸,也使得法官的贪污认定更加严格,判罪刑度也不那么重。

  吴景钦便批评,当贪污犯的不法所得已被洗到海外,即使被判刑,假释出狱还能继续享受:“反贪后半部治标部分,无法产生阻吓,所以才会让公务员有可趁之机。”

  应成立独立调查单位

  新加坡的高薪养廉政策以及设立独立专责机构贪污调查局,经常被台湾当作讨论或研究对象。不过,吴景钦认为,公务员薪水高低固然是贪污原因之一,但文官体制中,只要潜藏捞钱的心态,就算每个月拿高薪俸,还是会贪。若能从文官募才时,吸引精英,持续养成,降低裁量权,简化公务流程,才是阻绝贪污的治本之道。

  台湾侦办贪污的调查机构不少,龙头性质的特侦组锁定高层公务员,地检署针对一般性公务员,“法务部调查局”则是专责贪污侦查机关,组织多重,却经常发生争权、卸责,力量分散。吴景钦因此认为,台湾确实需要考虑成立独立调查单位的可行性。

【编辑:李娜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