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全运:全运会凸显体育人才选拔得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全景全运:全运会凸显体育人才选拔得失
2009年10月23日 06:27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十一届全运会激战正酣,老将焕发青春再夺金牌、新人表现抢眼勇夺冠军的故事时有发生。为奥运选拔储备人才,是举办全运会重要的目的之一,全运会也成为全面检阅中国体育人才结构的盛会。

  这既是新人展现实力的大舞台,也是老将证明能力的竞技场。本届全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比赛,年仅18岁的江苏小将管新蕾以抓举、挺举和总成绩均打破全国纪录并超世界纪录的表现夺冠,显示出新人的冲劲。而2001年获得第九届全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的湖南选手王明娟,8年后再度拿到该级别的全运会冠军。王明娟8年后的卷土重来,展现了老将的坚韧。

  金牌至上曾导致奥运失利

  一届一届的全运会,选拔储备了大量优秀体育人才,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金牌和奖牌数量不断提升。北京奧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更是在金牌榜上高居第一,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令国人欢欣鼓舞。然而,金牌至上的办赛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运会的选材功能。

  毋庸置疑,目前全运会依然是各省市代表团比拼奖牌的舞台。每一届全运会上都不乏几朝元老。38岁的“亚洲第一剑”肖爱华从六运会时的首次征战,到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再次卫冕,实现五连冠,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但这也凸显了女子花剑项目后继无人的尴尬。在这个应该属于年轻选手历练成长的舞台上,老将勉力支撑。

  就算是奥运冠军,要想摘取全运会金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奥运会的参赛名额有限,有幸入选的运动员在选拔时未必具备绝对的实力和优势,或许还有些平衡地方利益的考虑。此番全运赛场相遇,憋足了劲的对手以更强的斗志投入比赛,奥运冠军要想捍卫荣誉,难度可想而知。北京奥运会上以一己之力打破韩国女子射箭垄断地位的张娟娟,竟然未能进入全运会射箭决赛圈。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女子举重、女子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和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竞争非常激烈,仲满、杜丽等多名奥运会冠军无缘全运会金牌。

  全运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中国体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可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前,一些省市及运动员为全运而全运。1987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全运会,各省市及运动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把运动员的运动高峰都调到这一年,为了奖牌拼得你死我活。结果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输得一塌糊涂,只获得5枚金牌。惨痛的教训促使国家把此后举办的全运会安排在奥运会后一年进行。

  培养体制须立足国情创新

  此外,中国特色的专业队运动员培养体制也存在着一定缺陷,运动员在学业与专业之间只能选择一边,结果大批最终没能进入国家队或省队的运动员连退路都没有,极大地挫伤了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这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学培养运动员的方向值得借鉴。尽管我国近年来也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设想,但在具体实施方面阻力不小。

  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发展布局各有侧重,为了保证训练竞赛质量,促进体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体育事业整体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制订了运动员交流政策,以调动传统优势项目运动队和运动员的积极性,也对体育欠发达地区、奥运弱势项目和非奥运项目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男子马拉松冠军韩刚就是根据运动员交流政策,由山东和内蒙古联合培养的运动员,他不仅为内蒙古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全运会的首枚金牌,也因为双记分制度使山东分到半块金牌,可谓一举两得。

  一名运动员成绩再优秀,其运动生命也是短暂的,而一个运动项目乃至国家的体育事业则要长久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的不断接替和超越是自然规律,更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把全运会当作起点还是终点,事关中国体育未来发展大局,还是应当看得远一点。(记者  李长云)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