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体育敢于直面失败:越挫越强挺直脊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新中国体育敢于直面失败:越挫越强挺直脊梁
2009年09月18日 15:19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中国体育60年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承认落后、不甘失败的勇气有关。尽管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从低起点起步,但中国体育健儿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坚强的脊梁,不仅能够站起来,而且能够雄踞世界体坛的高峰。

  案头有一本薄薄的书,1959年出版,总共只有22页,名为《从胜利走向胜利》。书中记述了中国乒乓球队成长的艰辛坎坷,当然并不像书名那样简单。为了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这支队伍把征程上的挫折考验视为必修课。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面对着日本人发明的“新式武器”弧圈球;70年代,中国队必须突破欧洲弧圈球的障碍;80年代,韩国队崛起,形成了对中国队的欧亚合围之势;90年代,中国男队一度落到世界第七名。在这个优秀群体中,产生过100多位世界冠军,每一代球员都要准备应对挫折,超越自我、超越对手成了登上巅峰的必经之路。人们熟知的郭跃华、邓亚萍、王皓等人,都有过从自己手中失去冠军,又奋起夺回的经历。

  半个世纪过去,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乒乓球被誉为国球,充分体现出胜不骄、败不馁、敢打翻身仗的精神。

  2004年,雅典奥运会体操馆,中国队接连失手,从男队到女队,从团体到单项,直至赛程进入最后一天,手上还空无一金。尽管滕海滨在鞍马比赛中拿到了冠军,但多少有点“计划外”的味道,远不足以挽回一支世界强队的颜面。

  带队的高健时任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回来以后立下誓言:“2008年奥运会上,60岁的高健一定将功补过!”

  中国体操向来就有勇对挫折、笃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传统,可这一回跟头跌得太重了。“怎样把队伍拉出低谷”,思来想去,高健失眠了。

  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整体实力重大突破,新规则前抢占先机──这是高健事后总结出的三条成功之道。中国体操队男女教练二十多人,大都培养过世界冠军,把尖子队员从集中在个别教练员手下,改为分散到更多教练员身边,压力大家扛。以往常常吃亏的弱项自由体操、单杠和女子跳马,分别由邹凯和程菲补了窟窿,中国队起评分高居世界第一。北京奥运会前,训练房墙壁上贴着中国体操队的备战口号,“从负开始,卧薪尝胆,奋起直追,重铸辉煌”。中国队的争金点已经扩大到10个项目。

  直到北京奥运会体操大项夺得9枚金牌,如释重负的高健被人搀扶着回到驻地,独自找个没人的角落,泪水哗哗地流了个够。从12岁开始练体操,到奥运会后退休,高健付出了48年的精力和心血。“光有愿望不行,只有承认差距,把自己练得兵强马壮,才能不留遗憾。”

  与高健同龄的王俊生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又一位亲历者,曾经担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足球改革的主要策划者。

  在中国竞技体育项目中,足球是最早受挫的,也是受挫时间最长的。1951年,新中国第一次派足球队参加国际比赛,一场竟失球17个。几十年来,足球与挫折为伴,却不言放弃。回首往事,王俊生对记者说起1992年促成足球改革的几个主要原因,其中就有从失败中站起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足协已经有了推行职业化的动议,当时,没人说得出一套完整的思路和方案,感觉的东西总归有些模糊。1992年初春,中国奥林匹克队兵败吉隆坡,国人对“黑色9分钟”反响极为强烈,刚到足协上任的王俊生感到不改变足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继续走老路,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不久,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理论依据,开拓足球市场,组建俱乐部,举行职业联赛,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唯有这一次引发了深刻反思,果敢地踏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尽管起步不久又遇到了新问题,后来的进程也没能给国人带来多少欢乐,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足球的强势反弹,却是历次磨难后少有的,由此确立了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体育60年来的成就与承认落后、不甘失败的勇气有关,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从低起点起步,在世界体坛金榜上曾经一贫如洗。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坚强的脊梁,中国体育健儿不仅能够站起来,而且能够雄踞世界体坛的高峰。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