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恐怖、昆曲混搭 专家坦言新《红楼》太生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情色、恐怖、昆曲混搭 专家坦言新《红楼》太生硬

2010年07月02日 14:2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小英莲逛花市被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炒了好几年的新版《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楼》)终于在上周登陆上海、青岛、成都等地面频道,并将于7月13日登陆TVS4(南方影视频道),与本地观众见面。但是播出以来,新《红楼》并没有像新《三国》造出“三国月”一般捧出一个“红楼月”,也没能引发红学家掀起话题探讨;部分地方台面临收视高开低走的尴尬,盗播该剧的几家网站也没获得预期的点击率,网上点击率还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新《红楼》登陆广州本土,南方影视频道决定“不配粤语版”,并打算一天播三集,用两个多星期将该剧速战速决地播完。即便如此,剧中演员稚嫩的演技、夸张的造型及露骨的情色描写依旧引来众多非议,特别是“念书”式的叙事方式最受观众诟病,不少网友将该剧讽为“皮影戏”和“图解小说”。昨日,暨南大学教授张世君、李学武参加新《红楼梦》在南方台的开播发布会,在先睹为快之余也对该剧发表了看法。

  【旁白篇】

  女儿悲,一字不动往上堆   

  [网友改编段子] 贾母急得道:“孽障!你要对书照念,去念诗念词容易,何苦念那命根子《红楼梦》!”宝玉满脸泪痕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台词,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不是个好东西!”

  “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该剧一开篇,“照本宣科”的大段旁白就让人兴致索然,而且从“女娲补天”一直旁白到“林黛玉进贾府”,中间除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段为完整的人物对白之外,第一集几乎完全由旁白组成;与老版相比,新《红楼》的第一集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为观众交代了“通灵宝玉”的故事背景,45分钟的篇幅,旁白竟占了三十分钟有余。

  接下来的剧集中,除了原著中的人物对白外,叙事交代一律使用旁白,甚至连“半夜,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这种描述也要念出来。而“黛玉进贾府”也在完整的旁白中失去了味道,一种“情境”叙事彻底变为了“事件”型叙事;连之后的“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亦如此,原著里元春和贾母等人泪眼相对,不忍作别又无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的感人场面,到了剧中只被一句生造出来的旁白“直至三更,元春方告辞家人,起驾回宫不在话下”轻松带过,硬生生把“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变成了一场虎头蛇尾的奢华秀。

  不少观众直言:尊重原著,不等于生吞活剥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将原著的韵味和精髓拍出来,机械式的“念书”只能证明创作者的囫囵吞枣和不求甚解,毕竟在影视叙事中,旁白是一种最简单的表现方式。

  专家观点

  “旁白用得过多,情节就缓慢了”

  张世君:旁白太多给人的感觉就是文学性太强。电影电视毕竟是影视艺术,是用视觉来打动观众。旁白必须恰到好处,开端可以讲一讲旁白,因为要交代背景,旁白可以作为辅助工具给大家以文学普及。但是用得过多过滥,观众就不能接受了。比方说刘姥姥在大观园喝醉了的那一段,什么“她喝醉了,走到哪里了,看到什么了”……用得着说吗?文学性的解释用得太多,情节就缓慢了。当然也有用得好的地方,如薛宝钗拷问林黛玉有关《西厢记》的句子,这个就需要旁白,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西厢记》的典故。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文娱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