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快乐童年(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印尼的快乐童年(2)
2009年08月11日 13:51 来源:福建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和母亲一起卖鱼丸

  为了凑足学费,母亲在父亲和哥哥姐姐们的帮助下,很快做起了卖鱼丸和椰子糖的生意。

  做鱼丸和椰子糖都是个累活,为此,母亲和哥哥的作息时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天下午放学,哥哥姐姐就急急忙忙地赶十几里路,回到家里,哥哥去挑水,姐姐去烧火,母亲去购买原料。他们忙作一团,一切准备好了后,哥哥姐姐一边推磨,一边轮流着去做当天的作业,一直忙到半夜,鱼丸和椰子糖做出来了,他们才去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母亲挑着鱼丸沿街去叫卖。哥哥姐姐和我也早早地起来,包装好椰子糖,然后背书包和椰子糖去上学,把椰子糖卖给学校大门口的食杂店。每逢周末,母亲叫哥哥姐姐挑着鱼丸沿街去叫卖,她自己则推着一辆三轮车到村镇里去叫卖。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村镇卖鱼丸。一进村镇,母亲便吆喝起来:“卖鱼丸咧,又香又嫩的鱼丸!”母亲的叫卖声招来了买鱼丸的人们。

  开始,我只是拘谨地在母亲身边帮着收钱。母亲边给人家盛鱼丸边喊:“卖鱼丸咧”。这叫卖声,我感到格外亲切,格外动听,心想:母亲真行!我真想学着吆喝两声,可是又怕人家笑话。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不要怕,妈妈教你。”说完,母亲就先喊了一声。我学着母亲的样子跟着喊:“卖鱼……”可刚喊了半声,下面的话怎么也喊不出来了,嗓子里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一样。又觉得四周有许多双眼睛盯着我。我臊得满脸通红,赶紧低下头去。“大胆一点,学着喊嘛!”母亲又鼓励我了。这时,我偷偷瞅了瞅四周,发现没有人注意我了,我才大胆地昂起头来,挺起胸脯,运足了气,喊了一声:“卖鱼丸咧,又香又嫩的鱼丸咧!” 那几年,母亲就是靠着卖鱼丸和椰子糖每天挣一点钱,供我们上学的。

  在万隆城郊“远足”

  上初二那年,班级组织了到万隆城郊的“BOLOKUDEL”山“远足”的活动(春游)。到了BOLOKUDEL”山附近,大家浩浩荡荡开始步行走山路。大家一边聊天,一边观赏风景,异常兴奋。虽然已是暮春,树木小草依然是鲜亮的嫩绿色。天高云淡,泛起阵阵暖意。

  “BOLOKUDEL”山的路是一条黄泥小道,路上车辆不多,人员更稀,有好几里长,像我们这样大队人马徒步观光的,很少很少。所以我们都尽情享受这里的空旷和清新的空气。走了一段,有些累了,于是大家决定就在一个山坡上安营扎寨,开始野炊。一会时间,饭菜的香味就飘散出来,有凉有热,有荤有素,摆满了铺在草地上的一大块塑料布,算得上十分丰盛。

  我们尽情品尝着美味,感受着山野的趣味。午后的“BOLOKUDEL”山,非常迷人。蔚蓝的天空、翠绿的树林、清澈的溪流与发黄的茅草屋勾勒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偶尔有微风拂面,带给我们春的气息和美好的憧憬,沁人心脾。如今想来,几十年都过去了,但“远足”野炊的情景永远定格在我们脑海中,定格在那些珍贵的相片上。

  1960年,印尼社会动荡严重,附近小区一个华人家庭就被人枪杀。父母考虑到我和二哥的安全,就决定送我和二哥回祖国继续读书。1960年8月,我登上“美上美”号邮轮,当年9月我被分配到集美侨校补习。初三未毕业,就报名去参军了。在部队6年,复员后来到了三明钢铁厂,直到2002年退休。

  我的经历不是很多,但童年的那段生活,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几十年后的今天,想起它依然是那么的真切。

  陈迎伟,男,印尼归侨,现年67岁,退休前任职于三明钢铁厂。(陈迎伟/口述 连传芳/撰文)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