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侨联主席费亚夫:真诚的侨联“新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甘肃省侨联主席费亚夫:真诚的侨联“新兵”
2010年03月09日 09:02 来源:上海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他是翻译家,二十年前的英语著作至今仍热销不衰;他是以高分通过历史学博士入学考试的准专业史学高手,对古代中西交通史如数家珍;他是与国际政要谈笑风生的“敦煌通”,直接从世界一流政治家那里汲取“国际养分”……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0余位侨联当家人里,费亚夫是有名的学者型主席。

  预约他的专访,意外地顺利,他的回答非常简单:“你来宣传我们甘肃侨联的工作,再忙我也要接受采访。”

  就这样,甘肃省侨联主席费亚夫以“忙不是理由”的理由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我的初恋是《梁祝》

  请费亚夫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对听者来说是情节精彩的故事,对费亚夫来说是曲折艰辛的奋斗历程。

  上世纪50年代,费亚夫的父母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从安徽来到塞上名城兰州。费亚夫出生在兰州,从此与辽阔壮美的西北大地风雨同行。

  16岁那年,费亚夫在同学家里第一次听到小提琴演奏《梁祝》,“我当时有一种心一下子被击中的感觉,整个人都惊呆了,世界上竟然有那么美妙的东西。”年少的费亚夫一听就是40多分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笑着形容那电光火石般的一瞬间:“和《梁祝》相遇,就是我的初恋吧。”

  从此费亚夫与音乐和小提琴结缘,《梁祝》成了他最喜爱演奏的乐曲。但随着时代的疾风骤雨,偷偷沉醉在黑胶唱片里的少年时代很快结束了,费亚夫下乡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如今,当年那个每天干完繁重的农活还拼命找机会偷偷看书的年轻人,每次回到酒泉还是会到下河清农场的戈壁滩上站一站、走一走,默默地回忆和思考,“温家宝总理那时就在与农场一路之隔的地质队工作,每次赶马车经过,都会看到地质队的人,他们都会朝我们挥挥手、喊几声。”

  “我最看不得穷苦人和孩子受欺负,看那样的电影会哭。”20岁时,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费亚夫为命运悲惨的主人公流下热泪。同为知青的女朋友知道后,不但没有笑话他,反而对这个善良可爱的小伙子增添了几分好感。“我老伴儿很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几十年的相知相爱,当年的女朋友如今已是费亚夫嘴里亲切的“老伴儿”。

  旁听生考上研究生

  “那时候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我始终坚信,以后会好起来的,人生不会一直如此暗淡。”劳动繁重的知青生活并未使费亚夫放弃上学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23岁时,费亚夫自己跑到兰州大学成为一名旁听生,“那时候旁听生去听课,总要遭受人家的冷眼,拿到的是一张结业证。”1979年,费亚夫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恢复高考后甘肃省第一批考上研究生的56人之一。当时兰州大学的校园里传遍了“有个旁听生考上了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传奇。费亚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研究英语中的否定句式。这本22万字的著述把简单的“NO”研究了个透,如今,仍是网上最热销的英语语法论著之一。

  英语成为费亚夫日后精彩人生起飞的翅膀。1985年,他任烟台大学外语系主任,4年后,费亚夫被调入甘肃省外侨办工作。“我那时候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的侨胞对祖国的深情和在外事方面的巨大能量。”费亚夫回忆自己在外侨办工作期间,促成了兰州与近40个海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每一个成功签字背后都有华侨华人的牵线搭桥,联络与推动。”每次出访,当地华侨华人落地生根的生命韧性和勤奋、执着令他感动:“即使是位于北极圈的瑞典基律那那样的地方,也有经营红火的中餐馆,中华民族的生存适应能力让人惊叹。”

  十几年来,费亚夫接待过的国家元首,可以开列一份极具分量的长长名单: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村山富市,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费亚夫坦言,“和世界一流的政治家亲密接触,开拓了我的视野。在思考工作时,获得了一种国际视角。”

  绝食促成多民族和谐之家

  “甘肃作为西部省份,最突出的侨情就是多民族。我自己的家庭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侨眷,费亚夫拥有一个美满的多民族和谐之家,他的独子与一位东乡族姑娘结成姻缘。

  说起这段姻缘,还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一开始,姑娘的父母坚决不同意与汉族结亲。“我儿子多次登门拜访,不让进门,带去的礼物也被扔出来。姑娘很坚持,甚至以绝食向父母表明态度。”女方父母终于被一对年轻人的真诚感动,答应了婚事。

  “现在我们两亲家相处得非常好。人与人相处,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多为对方着想是最重要的。甘肃长期以来能够多民族和谐共处也是一样的道理。”费亚夫的家庭只是甘肃广大人民群众多民族融洽相处的一个缩影。

  真诚的侨联“新兵”

  谈到侨务工作的心得,费亚夫说:“甘肃地处祖国西北,民族性、宗教性、‘台’‘侨’身份互相交织是当地侨情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华侨华人主要在中东、东亚等地。坚持党的领导,互相尊重,以博大的心胸、发展的眼光去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的侨务工作是甘肃侨务事业大发展的一个秘诀。”

  1993年,甘肃邀请解放初期经由台湾移居中东的西北军阀“三马”的后代回甘肃参观。“他们当时有顾虑,认为祖上在国内有血债,祖国不会接受他们。但回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

  在“三马”后代的大力协助下,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了驻沙特商务代表处。现在,甘肃每年都有大约2000余位穆斯林群众前往麦加朝觐。“三马”后代负责当地的接待和翻译,忙前忙后1个多月。“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多群众在朝觐过程中谈成大生意。”

  这些实例在海外甘肃籍华侨华人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老侨回乡投资、新侨回乡创业成为潮流。费亚夫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稳定发展的三资企业中,侨资企业占了70%。目前,甘肃的侨界贫困群众生活已经没有大问题,其中有‘侨’的功劳。他们回来投资建厂,提供就业机会,取得收益后不断捐赠救助侨界贫困群众。这些都是西部省份经济升级换代、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可以说,侨联在西部多民族地区是大有可为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2009年3月,甘肃侨联牵头为皋兰县引进1亿元港资的现代化饮料罐装生产线;第十五届“兰洽会”期间,侨联邀请的侨商一举签下价值2000多万元的大单;6年来,甘肃各地级市侨联促成的签约项目30多个,累计资金3亿多元……“侨情”、“侨路”在甘肃这个西部省份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大显身手。

  在费亚夫的工作计划表上,2010年更加精彩:成立甘肃侨商会,基层侨联干部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回乡探亲活动争取海外二代藏胞回乡参观、感受、投资……

  谈到自己,已经从事了20多年外事侨务工作的费亚夫谦虚地称自己还是“新兵”,“每一天都是重新出发。”他评价自己性格的最大特点是“真诚”,有时甚至有点“傻”。工作中,费亚夫不怕得罪人,会“放炮”,“但对事不对人”。个人生活遇到困难时,他又变得非常沉默,从不利用关系为自己办事。至今,他仍住在只有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家里最重要的陈设就是满满一墙的书。(陈丽伟)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