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省情整合侨资源 不断增强“双万”活动实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立足省情整合侨资源 不断增强“双万”活动实效
2010年04月30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侨办、农业部联合启动并组织实施“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简称“双万”活动)两年多来,陕西省侨务系统始终把“双万”活动作为立足本职服务“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责任,我们立足陕西侨情省情,研究制定工作规划,主动与省农业部门沟通协调,不断加大工作落实力度,举全省侨界之力,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多法并举,不断创新活动开展模式,目前在建项目已初显成效。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万”活动浓厚氛围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着重抓文件学习,形成共识。抓海外宣传,激发参与热情。抓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环境。

  (一)吃透政策精神,夯实“双万”活动思想基础。接到国侨办、农业部关于联合开展“双万”活动通知后,我们一是组织党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对陕西实施“万侨助万村”活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大家一致认为,“万侨助万村”活动是新的侨务系统立足岗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工作、让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实际举措,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并向各市侨办发出了根据自身侨情特点开展“双万”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要加强活动宣传,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帮扶方案。二是充分发挥媒体力量大造舆论,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我们协调省、市各级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对重大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有效提升了“双万”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三是深入基层进行到位宣传。我们利用开会、调研、检查工作等时机,对开展“双万”活动的意义、方法和步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二)加强海外宣传,赢得华侨华人信任支持。我省每年在赴海外慰侨活动和日常接待侨团中,始终把宣传和介绍陕西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近两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先后6次联合组团,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国开展海外慰侨活动。在澳大利亚,举办了陕西文化巡游活动,宣传推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招商引资项目;在美国,重点慰问了陕西籍侨胞较多的十几个侨团(社)和数十名知名侨领,并利用美国的华文媒体进行了突出报道;在东京,代表团与30多位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举办了联谊会,宣传陕西对外开放政策、人才强省战略方针的同时,宣讲惠侨政策,积极宣传实施“双万”活动的意义和需求。

  (三)加强政策引导,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陕西是西部内陆省份,现有归侨侨眷和境外侨胞各20万人。海外侨胞多数为改革开放后通过留学、技术移民等渠道出国定居的新华侨华人,文化程度高,在外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类工作的人较多。针对这一特点,我省在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保护法办法》时,增加了鼓励和吸引海外学有专长的人才来陕西工作,以及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条款,在法规政策方面为海外侨胞关注和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2008年我们会同西安市侨办、西安高新区成功申请“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为陕西开展侨务引智引资工作搭建了平台。仅在2009年,我们就与海外200多名各领域新华侨华人高技术专业人士,以及20多个以华侨华人科技性社团建立了联系,引进智力项目10个,有1000多名华侨华人来陕工作,在我省创办的企业增加了50家。

  二、发挥陕西优势,带动“双万”活动全面落实

  陕西在外事、科技教育、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注重在宣传陕西、搭建平台、寻找机遇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连结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不断增强人文吸引力,为“双万”活动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一)以“侨爱新村”揭牌为标志,奠定了“双万”活动开展的基础。2004年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在陕西省周至县广济镇和马召镇开始实施“薪火”乡村教育援助计划。我办会同西安市侨办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帮助基金会解决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周至县广济镇北双庙村和马召镇虎峪村成功申请“侨爱新村”, 2008年6月,国侨办李海峰主任亲自为这两个“侨爱新村”揭了牌。2009年7月,国侨办和农业部首个合作“双万”项目落户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由澳门同胞汤福荣、张志豪及澳门美丽基金捐赠50万元,在白村新建一所“侨爱卫生室”和一个“侨爱文化娱乐活动室”,资助设立“乡风文明建设奖励基金”,连续资助5年。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结束了当地群众多年来医疗条件差、文化生活单调落后的历史。

  (二)发挥科技优势,探索“双万”活动新模式。在陕西省周至县 “薪火”乡村教育援助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以科技教育为抓手,转变帮扶模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了侨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先河。基金会连续资助三年,每年提供110万元的资金,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当地2000多名群众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调查研究及市场分析基础上,采取“基金会资金投入+高校科技开发+贫困村优势产业培训”新模式,变传统的输血扶贫为科技产业开发的造血扶贫,先后投资80万人民币在马召镇虎峪村建立了“名优杂果示范基地”,在广济镇北双庙村建立了“奶、沼、果循环经济产业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同时,基金会还组织西安交大等4所高校的老师和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深入农村开展义诊、义教、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创了“万侨助万村”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国侨办的充分肯定。2008年底,基金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至县马召镇虎峪村村委会续约,未来三年将投入50万元,在虎峪村继续建立以核桃为主的“名优杂果示范基地”。2009年,唐仲英基金会决定再投入70万元,用于北双庙村“奶沼桃循环经济”的项目二期工程建设。

  (三)发挥人文优势,打造吸引侨智侨资的平台。陕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注重通过发挥这种人文优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达到聚侨心、汇侨力、引侨智。每年我们都邀请数以万计的海内外侨胞回国参加清明节公祭黄帝陵、炎帝陵、周陵和苏氏宗亲祭祖等活动。各级政府都能充分利用这一有效平台,举办各种各类推介会、洽谈会、恳谈会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展示陕西地方文化风采,推介投资与经贸合作项目,激发广大侨胞热爱陕西、建设三秦、回报桑梓的热情。如:我们通过陕西咸阳市武功县世界苏姓恳亲大会渠道促成了印尼“钢铁大王”苏用发与陕西金堆城钼业公司的经贸合作。截止2009年底,有118家海外华侨华人企业、145家港澳企业落户陕西。

  三、结合地域特点,探索“双万”活动新模式

  陕西南北跨度千余公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侨务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给“双万”活动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差异性。我们指导各市(区)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活动模式,促进了“双万”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的普遍展开。

  西安市地处陕西关中,自然条件优越、经济较为发达、投资环境良好,集中了全省80%的侨务资源。西安市侨办按照“立足国际都市平台,发挥科研教育优势,实施引资引智战略”的思路,以西洽会、世客会和欧亚经济论坛为合作交流平台,面向海内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2009年第十三届中国东西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上,西安市侨办邀请接待了7个海外侨商代表团,参加了各省、市、区举办的9项相关活动,组织项目洽谈11场次,达成合作意向6个。成立于1998年的西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共享研发平台,目前已聚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700余名留学人员,创办留学人员企业446家,孵化高科技项目400多项,西安留学生创业园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2008年,西安高新区被国侨办批准为“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

  商洛市所属六县一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区,侨务资源比较匮乏,开展“万侨助万村活动”存在一定困难。他们不因经济落后而退缩不前,不因侨务资源匮乏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实际,以“侨务助村”和“百侨助百家”活动为载体,推动“双万”活动的有效开展。2009年3月,商洛市侨办组织召开了“商洛市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各县区侨办向海外侨胞发出了倡议书。市侨办还制定下发了《在全市开展“百侨助百家”活动的决定》,计划在三年内组织100名侨胞、侨眷和侨务干部,帮助100户农民脱贫致富。截至去年底,已有52名侨胞、侨眷和侨务干部与52个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他们共向52名帮扶对象无偿捐资26000元。商洛市侨办从市发改委争取了25万元资金修建自来水工程,使商南县寨子河村649名群众结束了吃窑水的历史。2009年,商州血站侨眷袁占锋帮助包扶对象筹措资金3000元发展养鸡,当年受益;美国华侨李欣禧女士每年拿出2万元,资助10名农村贫困学生;丹凤县侨眷汪萍动员远在美国夏威夷的妹妹汪妮踊跃参与“百侨助百家”活动为帮扶对象寄来1000美元的药品。此外,商洛市侨办还组织开展了“献良策、促转型,比贡献,人才强市,智力兴商”、“我为农户发展献一策”、“为农民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等活动,通过宣讲会、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针对陕西北部榆林、延安两市自然条件恶劣、侨务资源极度匮乏的实际情况,我们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互补”作用,按照国侨办《关于开展2009年“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办组织西安市侨界8名医疗专家,于2009年8月中下旬赴榆林和延安两市开展了“送医下乡”活动。印制侨法宣传手册5000册,筹备价值12000多元的药品、医疗普及书籍和健康知识宣传品400册(幅),举办学术讲座9场次、培训医护人员600余人次、义诊1000多人次,深入医院会诊疑难病症,所到之处受到普遍赞誉。(陕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