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十年涅槃:中国银行业的博弈与突围

2011年12月09日 07: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全球金融市场格局的改变,却在短短十年之内发生了。

  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之内,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位有了颠覆性变化:十年前,中国银行业徘徊在技术性破产的边缘,十年后,全球市值十大银行中国有四;十年前,中国金融从业人员对花旗、汇丰等海外金融机构仰为观止,十年后,在大多海外金融机构遭受金融危机重创时,中国银行业却一枝独秀;十年前,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只有17万亿元,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规模接近万亿元,市场份额最多时占到了5%,十年后,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达107.4万亿元,而外资银行增长到3万亿元,市场份额却降至1.8%。

  入世十年,中国银行业在赢得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在反思未来的发展之路。

  融入篇

  中国在入世谈判中,金融问题尤显棘手,原因在于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与国外银行业差距太大,而且在公司治理、经营方式和盈利能力方面都凸显薄弱。

  入世后,中国银行业通过股改和引资的方式为应对外资银行入境带来的冲击做足准备。

  资产困局

  在1997-2000年间,中国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率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三个最受重创的国家———泰国、印尼与韩国。

  业内初步测算,如果按照贷款四级分类,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了30%以上,按照五级分类则高达40%以上,而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IM F)、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BIS)等的估计也大约处于这一区间。在与美国完成双边谈判后,1999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一度上升到38%。

  1999年5月,国务院决定先后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剥离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资产约1.4万亿元,使不良贷款率从38%下降到28%。但2001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时,工、农、中、建四大行总体上仍然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当时,国外市场上关于整个中国金融系统实际上已处于“技术上破产状态”的传言不断袭来。

  事实上,中国银行业脱胎于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制,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特别是工、农、中、建四大行,长期以来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基本执行国家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所有者缺位和职业银行家缺位的状态,后来又承担了国有企业破产的成本。

  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却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有的还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些都大大限制了股份制银行体制优势的发挥。

  2003年,时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表示,“从1999年到2002年底,四家银行按四级分类口径测算的不良贷款比例平均下降了1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有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的因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努力的结果。”但他同时坦言,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资本金与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差距。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按中国银监会的要求,4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取消当时并存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中,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取代了原先“一逾两呆”的分类方法(即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的四级分类制度)。这意味着银行资产质量的分类方法彻底改变。

  入世两周年后,中央汇金公司成立。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到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而管理450亿美元注资的就是刚成立不久的汇金公司。同年6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2787亿元的不良资产转让协议。此后,政府还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和中央财政支持方式,再为四大行剥离近1.8万亿元不良资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