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行者乐者”方锦龙:一把乐器游世界 用脱口秀普及国乐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5日 1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现场】方锦龙表演画面

  我们可以(把阮)弹出日本的风格,日本有一种乐器叫三味线,劈劈啦啦的声音。到了印度的西塔尔,还有印度鼓。到了越南变成无弦吉他。到了西方变成古典吉他。还可以变成现代吉他。它也可以变成古琴。

  【解说】56岁的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可以用琵琶和阮等中国传统乐器模拟成不同国家的乐器进行演奏,用一把乐器带观众游世界。而除了弹奏外,他还作为导聆,用脱口秀的形式向观众普及国乐知识。在网络上,方锦龙是人们口中的“白发网红”,一曲《琵琶语》的演奏获得了几百万次的观看。近日,记者对方锦龙进行了采访。方锦龙的父亲是一名琵琶演奏家,他从六七岁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乐器。他说,短短的表演和创意,是他40年来不断思索、不断积累的成果。

  【同期】琵琶演奏家 方锦龙

  我始终感觉到怎么能让现代年轻人感兴趣,这就是我一直琢磨的。确实现在我们的东西非常高,一高以后就是曲高和寡,所以我们怎么要接地气。就像前不久你们在网络上看到我的一些很短的小视频,让人家感觉到,这个琵琶要“跪”的看,要做到这种感觉,大家觉得有趣。

  【解说】方锦龙理解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传统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自信。琵琶、阮、古琴、簧、口弦……方锦龙说,他从来没数过自己会多少种乐器。琢磨不同乐器的特点,找到它们的风格,创新演绎后形成自己的表演,这是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

  【同期】琵琶演奏家 方锦龙

  我身体就是乐器(演示),这就是乐器啊,只要你想到的能发声的东西都可以变成乐器。实际上还是在中国老祖宗的一些成语里面,在一些智慧里什么叫触类旁通。你只有触碰得越多,你才能分类,你把旁边的文化的东西吸收过来,你就通了。

  【解说】在传统乐器中找到好玩的桥段,总结后加以包装和发展,形成脱口秀中的段子和包袱。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觉得有趣,能用轻松的方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国乐,是方锦龙一直以来的追求。

  【同期】琵琶演奏家 方锦龙

  就像我们少数民族的萧一般都是用嘴吹,可是我们海南的黎族是用鼻子吹的。我当时去采风的时候说,为什么用鼻子吹,他们说我们这个千年的文化,就是男女青年谈恋爱时候吹的。那我一想你看,用鼻子吹,那嘴闲的可以谈情说爱,大家肯定一听这个就有笑料了。

  【解说】方锦龙认为,东西方的文化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他总结说,西方的音乐讲究韵律,是“律有数”;中国的音乐则能展现更多味道,是“韵无穷”。除了向年轻人推广国乐,方锦龙也曾在世界各地进行演奏,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中国传统音乐。

  【同期】琵琶演奏家 方锦龙

  前年我到了塞浦路斯,一个小型的派对,他们当地的国会议长、第一副总统听我演奏完了眼泪(流出来)。完了旁边很多保镖冲过来,拿脸在我脸上蹭,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什么叫真正的拨动心弦,这就是我们中国音乐的魅力。

  【解说】56岁的方锦龙认为“生命在于折腾”,一条路走不通了,就再重新来过,试试另一条。每个行业都一样,正因为有困难,才会有突破。从“国乐大师”,到“白发网红”,再到“方独秀”,网友们给了方锦龙各种各样的称谓,但他认为,对自己最好的诠释还是“行者乐者”。

  【同期】琵琶演奏家 方锦龙

  因为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永远学不完的。所以我作为一个从事民族音乐工作者,我觉得毕生的精力在行走、在传播,同时也在游学,在学习。“乐者”我本身是一个快乐的传播者,乐又是乐,乐繁体再加一个草字头就是药,我觉得更多治愈现在人的亚健康,甚至身体以外的病。就是我们现在很多的,身体走得太快,灵魂没有跟上。

  张子胥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