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回顾“十一五” 18万公里康庄坦途入湖南乡村

2011年03月11日 16: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长沙3月11日电(记者 傅煜)如果说公路高速化是“十一五”期间湖南经济发展的一大看点,那么,日臻完善、基本实现“村村通”的农村公路网络,则是惠及湖南农民的新看点。经过近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湖南农村过去那种崎岖不平、泥泞难行的土砂道如今已难觅踪影,18万公里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的水泥柏油路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致富路。

  清晨,湖南望城县黄金乡黄金园村的水泥公路上,正待进城销售自家湘粉的村民朱正德乐滋滋地说,几年前,他还只能靠手扶拖拉机送货,到县城至少也要两个小时。而今,他的6台大货车只需半个小时就可将二三十吨货物运出,自办的湘粉厂产值也比往年翻了20余倍。

  这一转变得益于湖南日益加快的农村公路建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湖南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4.8万公里,其中县到乡镇公路12365公里,建制村通畅、通达工程109790公里、24013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乡镇731个、建制村27846个,全面完成“十一五”部省共建协议主要指标。目前,湖南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5822公里,实现了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全省99.83%的乡镇和81.5%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100%的乡镇和85.9%的建制村开通了客班车。

  农村公路建设造福万千百姓,融资是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南各地采取了银行“贷”、财政“挤”、一事一议“集”、单位及个人“捐”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如2008年,国家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0.67亿元,湖南省财政配套2.5亿元,交通厅贷款等14.83亿元,各市县筹资45亿元。

  “铺下的是路,树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农民兄弟谈“十一五”变化,感受最深的便是农村公路。农村公路建设,解决了农民“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改变了农村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当地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沉寂的乡村大地开始充满活力和希望。

  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原本是块穷乡僻壤之地,自从被称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的金洲大道修到这里后,该村就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该村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赢得了多家投资商的青睐:260亩葡萄基地和狮子山旅游基地建设已先期启动,游客接待中心等地标建筑建设也已开工。

  如今,像光明村一样,因为农村公路的兴建而崛起的一条条新兴农业产业带不胜枚举。在浏阳河畔,100多公里的通乡通村公路,将沿线20多个乡镇的花木基地连成一串,构成了百里花木走廊产业带,年产值达30亿元;过去守着宝山受穷的安化县高城村,自从6米宽的水泥路拉通后,旅游业一下子火爆起来,2010年景区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32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800元……   

  农村公路的建成让一方产业得以迅速崛起,也改变了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思路,更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湖南农村公路建设吸纳了近120万农民朋友在家门口就业,直接收入达55亿多元。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