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重走张库大道:百年商道上的马桥和“牙子”们(图)

2011年06月28日 14: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重走张库大道:百年商道上的马桥和“牙子”们(图)
    6月,虽然不是牲畜交易的旺季,但每天仍然有上百辆运输车进出,看不出丝毫的淡季。谭地 摄
图为活跃在马桥市场上的“牙子”们,在用手语讨价还价。谭地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张家口6月28日电(谭地)张库大道作为一条对外贸易之路,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张库大道,交易的不仅有茶叶,还有绫罗绸缎,甚至内地的葱姜盐蒜,都经过这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乌兰巴托和恰克图;而输入内地的,不仅有皮毛,更有数不清的牛马骆驼等活牲畜。位于河北省坝头上第一县——张北县的庙滩正是因此而兴盛一时,形成了以牛马骆驼交易为主要内容的集散地,被称为“马桥”。

  一条商道,一座马桥;“道”因历史而兴衰,“桥”因“道”而繁荣,一座“桥”就是一条“道”浓缩了的符号。

  百年商道,百年马桥

  作家邓九刚在《茶叶之路——欧亚商道兴衰三百年》一书中介绍:最初卖羊卖马等都自动以牲口的种类集中到一起,卖牛的集中到了一座桥的附近,时日久了人们就把牛的市场简称作“牛桥”。这时候“桥”这个实物就升华变幻成一种意象。于是约定俗成,即便某个牲口市场的附近连个真正的桥的影子也没有,大家也把它称作“桥”了。

  其实张北马桥在明末清初“互市”期间已经存在,一直是零散交易,没有统一组织和管理。而张库大道兴盛时,在张北城北的庙滩逐渐形成了交易活牲畜的市场,这是张北马桥的最早雏形。

  张北县政协文史参事郑铭说,民国十六年,在张北县衙当差的孙老六,组织60多名牙子在张北县城西北角成立了马桥。当时因没合适的场地,经过几次选地后,民国十八年固定在张北县城北门外的东北角,占地约20亩,66名牙子在桥上栓有绳子。自此,张北马桥逐步得到发展。

  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刘振英老师介绍说,因为沟通,才有了“桥”。实际上,“桥”在张库大道的字典中,又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形象地成为了沟通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载体。交易牲口的“市”,被张家口当地老乡叫做“桥”。

  华北牲畜交易市场副主任刘润才介绍说,1983年,张北县政府投资12万元,将马桥迁到东关。1984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将张北马桥改名为张北牲畜交易中心,1986年又改为张北牲畜交易市场。1993年,当地县政府为发展路边经济,繁荣市场,再次投资200万元,将市场迁到县城西南“207”国道旁。

  2008年7月,当地政府将途经华北牲畜交易市场的“207”国道改称“张库大道”。马桥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遗存经历了辉煌到衰败的过程,然而现在的华北牲畜交易市场又回到了热闹的原点,这看似一种巧合,也暗含着历史的必然。

  如今,每天来自上海、东北、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市的商人,都要在华北牲畜市场内交易。在旺季,每天的牲畜交易量达两千头左右,牲畜的年上市量高达43万头,成交量为31万头。

  当地政府正在按照“昔日张库古商道,今日张北新庙滩”的理念,全力打造成一流的牲畜交易集散地、一流的现代物流中心、产业致富增长的新市场。

  随着时光的变迁,马桥几经易址、几经更名,但能够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还是“马桥”这个名称。如今的新马桥,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牙子”:一个因张库大道而产生的职业

  “买卖不成,中间没人。”当时,穿梭来往于张库大道的,一方面是商人和老车倌儿,另一方面就是牛马骆驼。而庙滩自从有了马桥,从草地赶来的牲畜就在此交易。但走商道的人有蒙古人,有俄罗斯人;即便是汉人,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据说有十三省之多。那些操着不同口音的人聚在一起做买卖,就需要中间人打劝,便产生了经纪人。做活体牲畜的经纪人,被成为“牙子”。

  据刘振英介绍,“牙子”有两层含义,一是买卖活体牲畜、定价钱,需要看年龄。而牲畜的年龄需要通过牙齿来判断;二是经纪人,本身吃的就是一种伶牙俐齿的活儿,因此被称为“牙子”。他说,“牙子”需要具备几种眼力:一看货色,二看年龄,三看肉色,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稳定的客源。

  如今,在华北牲畜交易市场内,仍然沿用着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买家怕卖家要价太高,不符合市场行情,卖家担心自己的牲畜卖不上一个好交钱,所以只有通过“牙子”才能使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目前,活跃在市场内的牙子就有二百多人。

  王胜利,65岁,干牙纪已有30多年,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也子承父业。这在当地是一种普遍现象。

  2009年,他在市场一角盖起了二层楼房,为前来交易的人提供住宿和喂养牲畜的地方。

  在市场内正进行着一场交易,买家看上了两头奶牛,只见王胜利和卖家用手语在衣服下拿捏比划价格,价格确定后,他再和买家用手语比划价格。双方给出价格后,王胜利开始查看奶牛几岁、毛色、膘情、脾性、身体状况、暗疾等等。

  “8000元。”卖家要这个价钱。

  “7500元。”买家出这个价钱。

  每次定价,王胜利在中间要告诉对方,直到对方对给出的价格满意。但买卖双方在定价格的时候,只有王胜利知道。

  “牙子”作为一种职业,是一支活跃在牲畜交易市场的一个独特群体。最早的“牙子”叫做“驵侩”,是马匹交易的经纪人。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牙纪是官方派出的,叫“牙官”。

  马桥掠影

  交易市场周围标准的二层楼房错落有致,粉色的外墙与原本单调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在正午烈日下,市场周边的饭店服务员,都站在门口招揽顾客,车厢内的牲畜叫声绵长而凄凉。

  在交易市场的入口处的两侧围墙上,雕刻着两组一百多米长的浮雕画廊,浮雕生动地刻画出张北马桥的变迁。有蒙古族牧民赶着牛马行走、有蒙古包、有交易……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牵引着记者的思绪,将记者带到了那个年代。

  据来自张北县小二台乡的“牙子”刘成介绍,6月对于牲畜交易是淡季,但交易市场内仍有100多辆来自内蒙古及周边等地运送来的牲畜,在市场内等待交易。他说:“如果到了7月中旬,每天将有1万头左右的牲畜到这里交易。客户来自全国各地。”

  而“牙子”许满,已经再不完全满足于市场内转来转去。他通过互联网,将牲畜交易做到了全国各地。据说,在网上销售已经五年了。现在,他一年能够成交1000多头(匹),全年交易达五、六百万元。

  接近中午,市场内的人已经不多,“重走张库大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四辆采访车进入交易市场内,立即引起一阵骚动,原本平静的市场一下热闹起来。

  华北牲畜交易市场的前身,就是张北马桥,而马桥是曾经辉煌的张库大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岁月流转,新马桥最终落户城北庙滩村。它的落户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饭店、理发店、汽车修理、车马店……

  几百年弹指逝去,“桥”的沟通在张家口依然。而今张北“马桥”的沟通功能日益凸显,历史传承的路可能会很远很远。(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