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绿色转移成就深圳河源的合作双赢

2011年07月11日 19: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深圳7月11日电 (记者 郑小红)深圳、河源,同饮东江水。深圳人均GDP国内城市排名第一,河源所辖5县均为广东省级特困县。

  从1990年起,深圳开始对口帮扶河源。2008年,广东作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深圳与河源成为对口转移和承接城市。

  记者在近日的专题采访中了解到,在河源,八成以上的企业来自深圳,“研发在深圳、生产在河源”,河源不仅是深圳对口的“帮扶地”、更成为深圳拓展腹地的“落脚点”。

  6月13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和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在深圳分别表示,深圳携手河源既是帮扶、更是合作,既探索对口帮扶的新模式、更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而河源与深圳“高端对接”的格局已在河源初现。

  江西、广东约有4000万人口的饮用水取自东江,东江更是香港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为了保护好东江,河源作出了牺牲、经得起GDP的诱惑。面对产业转移的机遇,河源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先后以“环保”的“高门槛”,将总投资400多亿元的350多个项目拦在了绿水青山“门外”。

  因为有着“牺牲环境”的惨痛教训和至今都难以补偿的代价,河源的“高门槛”得到了深圳“绿色转移”的呼应。王荣说,对口帮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产业转移不是“垃圾转移”。

  南玻集团进入河源东源县,第一个石英石开采的研讨课题就是“环保”、投资研发“无氟”工艺“护绿”;河源电厂从设计到投产,深圳能源集团都以“废水零排放”为硬指标,环保投入占总投资17.3%、几乎比国内平均水平翻番。废水处理复用、废气脱硫除尘、废渣综合利用,3个100%兑现了“不向东江排放一滴废水”的环保承诺。

  投资100亿元的中兴通讯产研基地、投资9900万美元的南玻太阳能玻璃、投资60亿元的恒泰豪太阳能光伏电池、投资100亿元的东江商贸物流城……“绿色”的高科技、新产业纷纷从深圳走进河源,在深圳对口帮扶的6个产业转移园里,人们看不到一根烟囱。

  至今,深圳向河源转移项目148个,但河源的山依旧绿、水依旧清、天依旧蓝。

  深圳,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现代化都市;河源,贫困县约占广东贫困县总数1/3、人均GDP仅为全省1/3、财政自给率约为1/3的欠发达城市。但深圳面临土地、能源和水资源、人口、环境的“难以为继”,而河源土地为深圳的8倍、人口不过深圳的1/4、更被称为广东的天然“氧吧”和“水库”。河源的好山好水,让四个“难以为继”束缚多年的深圳优势企业放开了手脚。

  借深圳产业转移之机,河源已形成深圳转移企业“领军”的产业体系和“深圳研发、河源生产”的合作格局,让河源构筑起以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一步跨进了“高”、“新”产业领域,一气形成了手机、光伏等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短短5年翻了两番,仅一个中兴通讯生产基地项目,就能让河源工业总产值再翻一番……深圳的“高端”转移,带来了河源经济的超常规跨越。

  河源人对产业转移感受最深的是“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河源的7个产业转移园就吸纳本土劳动力10.7万人,仅西可通信就录用了6500多名当地员工,顺发电子录用的100多名员工都来自东源县沙溪村的贫困户家庭。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