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新疆见闻:八旬维族老人:库尔勒赛乃姆的守护神

2011年10月25日 1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疆见闻:八旬维族老人:库尔勒赛乃姆的守护神
    10月17日,在距库尔勒市20公里的和什力克乡的维族人家,几位老人边打达普(维族手鼓)边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库尔勒赛乃姆。吴洋 摄
    图为中新社记者(左一)采访库尔勒赛乃姆传承人哈力克·艾提(左二)。吴博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社库尔勒10月25日电 题:八旬维族老人:库尔勒赛乃姆的守护神

  中新社记者 吴洋 吴博

  几位维吾尔族老人坐在家中小院遮天的葡萄架下自弹自唱着库尔勒赛乃姆,年轻人在达普(手鼓)和杜尔塔的乐声中翩翩起舞,客人们一边欣赏欢快的歌舞,一边品尝着香甜的葡萄——这样的场面几十年前在天山南部地区的维族村落还很常见,如今库尔勒赛乃姆却已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赛乃姆”曾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歌、舞、乐为一体。近日,一批来自广东深圳文化馆的艺术工作者到新疆库尔勒采风,在当地文化馆的安排下,在距离市区20余公里的和什力克乡一户维族人家小院中重现了这一幕库尔勒赛乃姆的精彩演出。

  这家主人名叫哈力克•艾提,是知名的民间老艺人,已经80岁了。今年7月,他被推荐为库尔勒赛乃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不仅意味着老人每年将获得一笔由国家和自治区颁发的传承人津贴,还意味着他所热爱的库尔勒赛乃姆正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险。

  据哈力克介绍,库尔勒赛乃姆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表达了荒漠戈壁中居住在绿洲上的维族人的心声。虽然歌词可即兴创作,但传统上多以歌唱爱情为主,因此维族人的婚礼上少不了它。今年4月,老人还在孙子的婚礼上表演了赛乃姆。此外,大家还喜欢将其作为家庭聚会上的余兴节目。虽然库尔勒赛乃姆的歌词、唱法、伴奏都十分复杂,但因为节奏感强,几乎每个维族人都可以随着它的音乐起舞。

  哈力克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弹唱库尔勒赛乃姆,是家族中这门艺术的第七代传人。而他的5个儿子、19个孙子和6个曾孙中,只有一个孙子表示喜欢赛乃姆,正在向爷爷学习它的表演。哈力克虽然没少劝说其他孩子们也来学习,但孩子们却屡次表示“太难了,学不会”,老人除了无奈地笑笑,别无他法。

  幸好还有其他人愿意学。近年,哈力克成立了和什力克乡库尔勒赛乃姆演出队,13名演员中有10个是他培养的传承人。今年62岁的艾克木•依得力斯就是其中一位,他在40岁时拜哈力克为师,开始学习这项技艺,因为颇具音乐天赋,两年后就能登台表演了。艾克木很有把握地对记者说,就算是悟性不好的人,如果坚持,五六年也能学会。

  有趣的是,在库尔勒文化馆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维族小伙吐尔地,在调查赛乃姆过程中也深深迷恋上这门艺术。从两年前开始,他每两个月来上一次课,录下师父的唱法,然后反复听录音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他已完整掌握了两三首赛乃姆,达到了可以表演的水准。

  自从当地政府从5年前着手进行“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库尔勒市的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已有两个,州级保护项目达26个。据吐尔地介绍,为了发掘这些民间精粹,当地每三年会进行一次大规模民间普查,平时也会经常进行采风活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散落在各个县乡,这些年他没少四处奔波,在频繁接触中也和这些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了朋友。(完)

分享按钮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