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十年兴边富民见成效 云南边境664万人口受益

2011年11月03日 16: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昆明11月3日电 (顾一航 胡远航)“覆盖25个边境县(市)、惠及664万人口、累计投入资金425亿人民币。”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新平3日在此间宣布,2005至2010年间,云南省先后开展的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有效改善了云南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今,第三轮兴边富民开展在即,云南省正蓄势待发,努力实现“富民、兴边、睦邻、强省”目标。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4064公里,边境地区涉及保山、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临沧8个州市25个边境县(市),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据了解,云南边境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低,贫困程度较深。云南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其中11个民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8个地区是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自卫反击第一线的原战区;16个县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1999年,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国家民委倡议和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投入,使边境民族地区尽快富裕起来,逐步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2000年,云南省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基础设施、温饱、安居、免费教育四项工程;2005年2月,云南省正式启动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至2010年,6年时间两轮兴边富民工程共投入资金425亿元,惠及边境居民664万人。

  兴边富民工程实施以来,云南边境地区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边境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05.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83.31亿元,年均增长13.2%;边境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2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37.9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对加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交通、通信、水利、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边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337元增加到2010年的3114元。

  此外,兴边富民工程也促进了边境地区“软实力”的建设。五年间,边境地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寄宿制学校、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室),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25个边境县(市)全部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断强化森林防火、沼气池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93%。

  李新平表示,“兴边富民较好地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温饱安居、产业培育、素质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生态保护与建设6大工程,办好了边境地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惠民实事。”

  未来五年,云南省第三轮兴边富民工程即将展开。云南省政府预计共投资809.2亿元,完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公共服务事业、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等“五大任务”;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培育、素质提高、民生保障、城镇建设、民族文化、开发窗口、边境和谐、生态保护等“十大工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边民定补补助等“十大保障”。

  李新平说,“通过兴边富民,要争取在2015年实现边境地区区域内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生产总值由现在的650亿达到1300亿元以上,边境城镇化率由现在的16%提高到30%,森林覆盖率要从53%左右提高到65%以上。”

  至于兴边富民将在未来给边境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李新平说:“具体来讲,就是要使边境地区的老百姓达到‘四通七有’,使自然村实现四通,就是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信网络。‘七有’,就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有房住、有水喝、有低保、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完)

分享按钮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