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中国红枣第一县山西临县红枣滞销 村民无奈喂羊

2012年01月11日 23: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山西红枣丰收枣农不增收 大量滞销无奈喂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吕梁1月11日电 题:“中国红枣第一县”山西临县大量红枣滞销村民无奈喂羊

  作者 赵静

  2010年,山西临县枣农迎来了一个“牛市”,枣的售卖价格翻番,让枣农赚得盆满钵满。2011年,山西临县红枣大丰收,4.6亿斤的产量,较往年3亿斤左右有大幅度提高。但枣农还没来得及庆祝丰收之喜,却面临滞销困境。

  11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林业局局长李晓民表示,“目前,枣滞销的局面已有所突破,近六成的枣已卖掉,只有个别偏远村子还积压了些红枣,不过我们也会尽快解决的。”

  在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的香草墕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都积压了大量的红枣,据当地村民介绍,霉烂程度已达到三分之一,枣都卖不出去,烂在家里,最后烂掉的枣都只能拿去喂羊了。

  大丰收4.6亿斤 喜忧参半

  被誉为“中国红枣第一县”的临县,在2011年喜迎大丰收。李晓民介绍,2011年临县红枣产量达4.6亿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各县之首,产值突破10亿元人民币。但是,全国各红枣种植区普遍丰收,受供销关系影响,起初的销售并不顺畅,大量红枣积压。

  红枣采摘过后连续阴雨天气,加之枣农晾晒方法和观念技术滞后,以及暖冬影响,导致20%的早过在晾晒过程中霉烂。红枣品质受到很大影响,加工企业和枣商收购意愿也随之降低。

  此外,红枣往年的收购价大多在1.6元/斤左右,但2010年临县红枣卖出3.7元的高价。2011年期初市场价格过低,枣农普遍想等价格上去后再行出售,但最终价格不但没涨,反而市场需求的减少,导致了滞销现象的产生。

  “今年枣大丰收,我们都认为能大赚一笔,起初有点不积极,想等到价格高点再卖。”看着自家的枣,山西临县兔坂镇香草墕村村民有点无奈。

  偏远地区枣烂三成只能喂羊

  记者在香草墕村看到,枣农将枣盛放在大箩筐里,晾晒在院子里搭起的木排下,使其上下都能通,让枣果尽快风干,避免霉烂。当地枣农表示,每年都是这样保存红枣,但因2011年的气候不好,效果并不好。记者看到,大棚旁边用来盛放烂枣的的箩筐,也已经满满当当。

  “今年价格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市场需求不多,所以不好卖。只要有客户来,大家就都围上去,但客户往往看看就走了。”该村的会计高清贵表示。“而且去年的价格偏高,今年也是有人有过‘惜售心理’,但也没有出现过不卖的情况,感觉我们的枣都没人要。”

  而在村子的羊圈附近,枣农把枣都洒在地上,羊群蜂拥而上,“这些烂枣都没有人要,倒了会污染空气,我们就拿去喂羊了,反正烂枣也没人收。”正准备送枣到羊圈的小高表示。

  “枣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全村都靠枣来过活。2011年产枣160万斤左右,到目前为止已经烂了三分之一了,只卖了五分之一。”村支书高明贵说道。

  整体滞销有所缓解 已销六成

  “总体来说,临县红枣的滞销情况已大有好转,目前已销售60%,有望在过年之前销售80%。红枣的销售期一般能持续到端午期间,在这几个月间中,还是有希望把剩余红枣销售掉的。”李晓民表示。

  李晓民说,滞销现象产生后,政府和金融部门进行合作,为红枣加工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减轻红枣加工业困难,使加工商可以更多地收购枣农的红枣。交警、运管、征费等部门也为红枣收购运输开通了“绿色通道”,禁止对红枣运输车辆乱收费、乱罚款、乱扣车。农业部门办理红枣检疫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公布办理电话,服务枣商等措施,以缓解枣滞销的问题。

  临县克虎镇庞家庄村村民赵开荣表示,今年他们村的产量为120万斤左右,较去年提高了20万斤,目前已经基本销完。“前100万斤还是走的以前的销售渠道,其余的在县政府的帮助下,全部被一大型枣加工公司收购。目前,只留有6000斤左右了,滞销没给我们带来很大困扰。”

  对于2011年突发的滞销情况,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反思。“在2012年秋收之时,我们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企业、农户、基地成链条的合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此外,目前临县正在筹备建设一个大型红枣批发市场,配套建设一个2000吨的红枣冷藏库,用于保存枣果,避免霉烂。”李晓民表示。

  “明年收了枣后,一定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赶紧卖掉,少赚点也比烂在家里好,绝对不会再等了。”今年还在“盼涨”的高师傅表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