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内容被指落伍 旧模式难应对就业压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教育内容被指落伍 旧模式难应对就业压力

2010年07月19日 15:0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业空泛,感觉学不到什么。”“学习没压力,只为了一场考试?”“不知道读大学究竟在读什么!”……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大学生怎么看?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对高等教育现状存在诸多困惑。 是学生学习态度出了问题?是教师教学模式存在不足?还是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几位教育专家解答了学生的困惑,并提出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种种建议。

  A

  困惑一

  人文类专业学习空而泛

  学生质疑学而无用

  一些学习管理类、市场类等人文科学类的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感到不安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小吴说:“微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政管理学,好像我们什么科目都要学,到头来却感到空而泛,没什么学得精。”

  她身边很多同学对就业问题也很困惑:“考公务员,没有对我们进行考公专门的训练就没优势;一毕业就去企业做行管,也是不现实。”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阿妍也表现出类似的困惑,她认为她的专业内容学得多,但没有在转入高年级时选择一个就业方向进行钻研,导致最终什么都只是略知一二。

  对于其他人文科学类的专业,例如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生们也充满困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专业大三的学生小琳告诉记者,媒体评价新闻系学生写的稿子“比不上哲学系的高度、历史系的深度、中文系的生动”。她说班上的同学听到这种评价都觉得学而无望,学而无用,甚至有人说:“既然这样,干吗还要设置新闻专业?”

  专家:大学求“渔”而非“鱼”

  教育专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副所长屈琼斐说,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里面,有不止一个是文学学士学位的。因此,不可狭隘地认为文科学习学而无用,相反的应是学而大用。“关键在于要明白读大学是学知识,还是学习如何去获取知识,这就是教学方式为‘鱼’还是‘渔’的问题了。”

  “目前高校教育内容确有落伍之处。”广外高教所所长朱建成认为,人文科学类专业的学习是动态的,建议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需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中外相关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确需求,动态学习” 。

  广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刘金保认为,学生的压力来自于就业竞争,最重要的是该类学生是否能够具备专业特长,否则将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理想的位置,面对严峻的挑战。他说:“假如这个问题的确难以解决,或者应该采取行动对这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培养模式以及专业特色。”

  B

  困惑二

  学习懒散缺乏动力

  学习只为期末考试?

  大学里有这样的现象:“把一个学期的书在期末考前一个月内看完”;“期末考前在图书馆度过的一个月,一般要完成三件事:预习、学习和复习”;“把老师的PPT拷过来看看和背背,期末考准能pass”……许多大学生反映大学的学习压力仅限在期末考前的一个月。

  “平时大家基本上都不怎么看书,等到期末考前一个月,就扎堆到图书馆复习。” 广东商学院大四的小蔡说,因为没打算考研,应付考试只需在临考前拿到老师的复习提纲就可以。

  记者了解到,如今大学生的作业形式多为个人论文或是小组展示。不少学生说,作业没什么压力,论文可在网上查找资料进行复制粘贴,小组展示也可在网上资源整合。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小袁坦承,大一时,大家对待小组作业的态度比较认真,到了大三很多人都是应付过去就是了。

  此外,每个学期的学习科目多则十几门,少则六七门,却未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的阿茜说:“看似充实的学习,过后却觉得收获甚微。每学期在不同课程中疲于奔命,学到的却都只是蜻蜓点水。总体上觉得在学习上的压力还不如读高中。”

  专家:旧模式旧习惯未变

  针对此种现象,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分析,首先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中学的应试学习模式中,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许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再次因为,大学生活更加自由和丰富,社团活动、网络游戏等占据了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时间,“学习”不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和唯一。

  刘金保认为,应试教育模式是造成此现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意识。“在中国,大学阶段与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尽管国家主管部门和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启动了多种创新学习的工作,但总体来说还不理想。”

  尝试国外教学模式

  国外多为小班教学,课上采取师生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对于这些教学模式,中国是否具备条件学习和借鉴?屈琼斐表示,国外没有教材而有大量需要预习的参考资料,课堂少教师单纯讲课而多学生问题探讨,大量需要独立完成或者团队合作完成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尝试并使其‘本土化’。”

  刘金保则介绍说,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开展小班教学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等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交流,从而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这种模式在国内多限于某些特殊专业或实验班。”他进一步说,“因为中国高校的师生比例较低,学生人数多,开展此类教学几乎不现实。”尽管国内有部分高校在设计或试验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模式,但前景不容乐观。“是好的东西未必能够在国内广泛推广。”

  C

  困惑三

  评价体系

  不离学习成绩

  好成绩等于好能力?

  “要说大学完全没有压力也不是。” 华工工商管理专业的小林说,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人,并不一定具备好的专业思维,而如何去提高专业思维才是一个复杂的压力大的问题。“现在的大学教育仍然是直接将课程成绩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主要因素,这是不够客观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生对现存的评价体系有较大的意见。“大学就不应该再惟学习成绩论了。”中山大学工学院大四的小吴说,除了考核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将实践能力、沟通、公益、品质等因素考虑在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性考核。不少同学反映说,如今大多数高校的奖学金评比仍将学习绩点置于首要位置。

  专家:症结在于教育观念

  一方面是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不如高中,另一方面高校却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对此,专家分析其症结在于教育观念。

  冯增俊说,受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影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以“当干部”为荣。为此,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读书为升学、升学为文凭、文凭为考公务员为就业的教学模式和目的,而这一切的条条框框都离不开“成绩”。

  “如果说要改变以成绩为重点的评价体系,我认为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冯增俊说,“我们要把焦点转移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上来,这才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学校才能为生产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朱建成也强调,高校教育下培养人才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客观事实,“不搞虚的。”特别是在本科教育中,不要只围着“名声”转,而是要根据社会服务的需要努力创新,落实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记者 夏杨 实习生 张烁)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