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四川德阳拟建立中高职全面衔接职教人才培养体系

2010年12月12日 16: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2日电 教育部网站今日发布《四川省德阳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推动高等职教体制、机制和模式的综合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中、高职全面衔接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

  方案提出了德阳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搭建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高等职教体制、机制和模式的综合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中、高职全面衔接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德阳重装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试验区建设的分阶段目标是:2010年下半年,制定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确定改革试点子项目。2011年,正式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各项制度,实施“重装产学研示范园”和“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工程等建设项目。2012至2015年,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公共服务和育人平台。2016年,针对前期实施中的问题,制定、完善建设方案。2016至2018年,实施后期建设方案,完善新的政策与制度。2019年,全面总结项目建设成果与经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为实现试点目标,德阳市出台了如下措施:

  (1)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形成共建共享的办学体制。组建以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为成员单位的行业联合会和职业教育联合会。按照地方经济建设、新产业发展和产业调整需要,改革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制度。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整合企业先进设备资源。

  (2)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3)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施中高职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高职有效衔接。

  (4)机制创新,主动服务,形成技术培训和服务的创新体系。高职院校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社会,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和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培训基地。行业主管部门在技改专项中给予大力支持。

  (5)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形成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格局。统筹中、高职业教育,整合多方资源,逐步理顺“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协调、开放合作共建、多元和谐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为保障试点的顺利实施,德阳市制订了四项配套政策:

  (1)加强统筹,把职教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

  (2)深化改革,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建“德阳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鼓励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为企业优秀人才担任职业院校教师创造政策条件。鼓励校企合作办学,为开展生产性实习的企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3)多元融资,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各方资金共建职业教育高地。

  (4)建章立制,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适时推出 “校企合作条例”、“省市共建操作指引”、“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等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方权责、规范办学行为、整合资源和保护学生利益。

  为保障方案的实施,德阳市拟采取六项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召开会议,整体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2)坚持规划引领。加快编制实施《德阳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规划》,明确试验区建设的内容与重点。

  (3)开展“省市共建”。积极搭建省市共建试验区的平台,积极争取省级部门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补助。

  (4)加大资金投入。

  (5)突出龙头院校和企业示范作用。

  (6)加大学习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将德阳“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成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试验区,成为推动产业与职业教育共同快速发展的成功典范。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