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广东调整高考加分政策 尽可能取消奥数竞赛加分

2011年01月20日 04:3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6月7日,参加高考的学生走进南武中学考场。记者 张伟清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奥数和各类学科竞赛的加分,要尽可能取消

  ●对于中考和“小升初”中加分做法也正在出台文件进行调整和规范

  学前入园难解决了

  罗伟其介绍,“十一五期间”全省幼儿园数量从10359所增加到11161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66.7%提高至82.6%。去年,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农村入园率达90%以上,基本解决了入园难问题。

  中职规模全国第一

  从2005年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从252.8万增加到438.4万,毛入学率从57.5%提高到86.2%。去年,中职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全国第一,在校生首超普通高中。

  高校毛入学率28%

  “十一五”期间,全省普通高校从111所增加到131所,与此同时,研究生在校生从4.4万人增加到7.3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从87.5万人增加到142.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2%提高到28%。

  本报讯(记者伍仞 通讯员粤教宣)在昨天召开的2011年度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推广流动人口子女凭积分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高考加分政策调整等都是省教育厅今年的工作重点。

  奥数不和升学挂钩

  在昨天的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广东省教育厅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做好广东省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工作。“奥数和各类学科竞赛的加分,要尽可能取消。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加,没问题,值得鼓励,但不该和升学挂钩,不能为了高考加分不管适合不适合都去学习奥数,这样才是回到教育之本,才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的,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幸福。”

  当记者询问,调整后的广东版高考加分政策,是否和教育部规定的范围相同时,他表示,广东会以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为总体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他还透露,除了对高考加分调整外,对于一些地区中考和“小升初”中对奥数等学科竞赛获奖者进行奖励性加分的做法,省教育厅也正在出台文件进行调整和规范。

  严禁下达升学指标

  罗伟其表示,今年广东会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我们要求教育附加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他表示,严禁向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近年大部分市县高考年年创新高,这是肯定的,因为(高校)招生计划年年在增加,老拿多少人上本科、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说事没有意义,不是正确的教育观。”

  广东还会继续推进中高职衔接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前读完中职好像就不能‘往上走’了,现在高职面向中职自主招生,还有三二分段,不管读高中还是中职,有能力的都能上大学,给每个人提供成材的机会。”

  推广外来工子女积分入学

  罗伟其说,广东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人数占全国1/3,是全国规模最大的。

  他表示,广东会坚持“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推广积分制入学来解决符合一定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受义务教育问题。

  他介绍,积分制的具体方案,不同的市根据当地情况会有差异,据了解,东莞、珠海、中山等市已经实施了此政策,而广州市番禺区也在去年试行让优秀外来工孩子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

  鼓励各界办公益幼儿园

  罗伟其介绍,“珠三角的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也很高。珠三角入园已经不是问题,现在是入园贵和规范办园的问题。而欠发达地区则主要还是学位问题,全省学前一年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但离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还有很大差距,普及的难度主要在人们的观念和当地的条件。”

  他表示,广东会根据去年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积极鼓励各级政府和部门、社会各界举办公益性幼儿园,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政府财政、社会举办者、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并且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改造千所义教薄弱学校

  罗伟其介绍,“十一五”期间,全省城乡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五年保留率、初中毛入学率都保持在100%左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攀升,今年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造1000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