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浙江绍兴:实行“三倾斜”做强农村师资

2011年01月20日 10:3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绍兴市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优师工程”,实行“三倾斜”,突出“三培训”,创新“三机制”——

  政策倾斜做强农村师资

  开栏的话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宣传教育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及时报道各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特别是“国培计划”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今天起,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本报联合开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栏目,敬请读者关注。

  【实例】

  不久前,在绍兴市上虞市长塘乡中学任教近40年的陈仁康,参照绍兴市有关“倾斜政策”获得破格晋升,顺利通过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审。针对农村教师职称评审难等实际问题,2008年,绍兴市对农村教师参加中学高级教师评审的论文要求进行了适当放宽,把原来两篇专业论文的评审要求调整为“在偏远农村学校任教满20年,现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只需提供一篇代表性论文”的政策。陈仁康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职称评定农村教师指标单列

  【措施】

  近年来,绍兴市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优师工程”,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在具体做法上,绍兴市实行了政策“三倾斜”:评比上倾斜,职称评定实行农村教师指标单列,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并将农村山区偏远学校任教年限作为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配置上倾斜,从源头上建立农村优秀教师补给机制,实行“新教师招聘农村先招、新调入教师农村先挑”政策,同时实行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零调动”,保证农村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待遇上倾斜,通过提高财政保障、统一城乡福利标准、加大专项补助力度等举措,逐步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差距。

  新政策带来新变化。绍兴市教育局局长陈国阳告诉记者,现在绍兴市各类教师评优评先工作中,山区农村教师的评比指标不低于评选

  总数的60%,在2010年市属学校新教师招聘中,农村教师占总数的72%;2009年正式实行绩效工资后,农村教师年收入平均比城市同类教师高出4000至5000元。2010年市级以上先进教师中,农村教师已占到50%左右。

  【点评】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重点和薄弱点在农村,对城乡教育一视同仁,只能解决差距不被进一步拉大的问题。要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对农村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有实实在在的倾斜举措,进一步在优惠政策、教育经费、优质师资上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实例】

  2008年参加绍兴市“领雁工程”培训以后,在农村从教15年的诸暨市草塔镇中学教师赵先霞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一直在农村教学第一线工作,有幸参加了绍兴市‘领雁工程’培训,让我获得了教学重生。”经过培训,赵老师的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当年就被评为绍兴市第九届教坛新秀,次年顺利通过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评审。

  “三培训”缩小城乡教师差距

  【措施】

  为了缩小城乡教师的“成长差距”,绍兴市突出了教师“三培训”。

  一是组织全员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自己培训、在职培养、业务培训为主,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还创造性地推出“学校出单、教研院接单、政府埋单”的“三单制”免费培训方式,实现培训与教学、需求、经费保障有机结合。2010年,通过“三单制”培训方式,共培训农村教师1287人。

  二是强化骨干培训。2008年起全面启动农村骨干教师“领雁工程”,分省、市、县三级培训梯次开展,切实保障师资、资金和培训基地。3年来,参加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领雁工程”培训,共计省级867人、市级1062人、县级1767人。

  三是抓好名师名校长培训。将农村名优教师、优秀校长培养纳入名师名校长工程的整体培训框架,市区落实100名农村校长研修培训,重点培养100名农村中坚骨干教师,实施100名农村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重点培养农村学校学科教育骨干和学校管理行家。2004年至2010年,已选派78名农村英语骨干教师赴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学习。

  【点评】

  当前,农村地区教师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要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个突破口。绍兴市积极构建农村教师培训新机制,通过“三单制”免费培训、启动“领雁工程”、抓好名师名校长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了农村教师的素质。

  【实例】

  前身为农村初中的灵芝中学,2008年异地新建后与城区名校组建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成为市区名校的一个分校区。通过名校输出品牌,这所农村初中不仅校容校貌和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而且校风学风、教学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团组建两年来,灵芝中学考上省一级重点高中的人数增加了将近3倍,受到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实现了名校高效益运作、新校高标准起步、弱校新平台发展。

  开辟“绿色通道”促城乡均衡

  【措施】

  为了从机制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绍兴市适时建立了“三机制”。

  一是开展教育共同体建设,以名校为龙头,采取集团式、托管式等模式,积极组建“名校+新校”、“名校+薄弱校”、“名校+农村学校”教育共同体,推动农村学校借助名校管理优势和师资优势,提升办学水平。目前,全市已有“鲁迅小学”等教育集团14个,实行“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三个共享(管理共享、教研共享、师资共享)、四个统一(统一管理模式、财务福利、教师调配、考核评价)”。

  二是组织城乡学校结对互助,组织各地重点示范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在教学常规、学校管理、师资建设上开展经常性交流,切实帮助农村学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同时打破城乡界限,通过名师定期定点送教、选拔中青年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等途径,积极促进优师资源共享。到2010年年底,该市市属学校已选派10余位中青年优秀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学校领导。

  三是推行农村服务期制度,自2004年起,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在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参评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时,都必须具备一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

  【点评】

  在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开辟城市“反哺”农村的“绿色通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绍兴市从机制建设入手,打造了3条“绿色通道”,将优秀师资、先进经验源源不断送到农村。(记者 朱振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