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通讯:创业基金“给力” 沪大学生“弄潮”

2011年01月22日 22: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1月22日电 题:创业基金“给力” 沪大学生“弄潮”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80后”徐亦新拥有一个双重身份:复旦大学管理学在职研究生和上海复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2009年,他的创业计划获得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创业基金的资助,于是他辞去众人羡艳的某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开始创业之旅。如今,他作为一名优秀创业者坐在了复旦创业经验交流会的坐席上。

  尽管“大学生创业”还常常会与“北大卖肉学生”概念相联系,但事实是,现如今上海名校学子的创业行为早已走出“小商铺”、“网络开店”这样低技术含量的阶段。例如徐亦新的“复蝶”,便是从事3D精密测量自动化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安装等服务,技术领先国内,一些中国大型汽车集团都是他的客户。

  从2006年起,上海市政府成立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人民币的科技教育专项拨款,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6年来,数百位大学生的创业梦想由此起航。

  复旦大学作为首批分基金之一,近日发布了基金运行报告,称6年来共有81家创业企业注册,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服务咨询、节能环保六大类。

  报告称,获得复旦分基金资助的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共202项,其中发明专利151项,占74%。目前81家企业中有40家经营顺利,其中20家已做到盈亏平衡。创业者中,毕业于复旦、交大等上海乃至国外名校的硕士占到一半,本科和博士学历各有四分之一。

  像徐亦新这样已经在相关领域工作过的创业者,从职员到老板,眼界更为成熟。而有的创业者则直接从“寝室”坐到了“总裁办公室”,经验不足也会走许多意想不到的弯路。有创业者表示,拥有“高端技术”这样的“独门秘籍”,固然会帮助名校学子在技术上脱颖而出,但还要有畅通的客户渠道和妥善的管理模式,才能稳步运营。

  尽管企业已小有声势,徐亦新还是会为企业的社会信任度而犯难。他告诉记者,许多人会把大学生创业和金融危机“就业难”联系在一起,因而对创业企业抱有怀疑。客户往往会对公司的背景产生怀疑,只能通过代理商,白白被“分去一杯羹”。他认为,社会上对大学生创立企业的认同度还是不足。

  虽然路程迢远,荆棘丛生,但多数创业的大学生都怀着一份执着的梦想。某企业由于起步阶段运行良好,成立一年就有国外大型企业意图收购。其负责人却表示,“钱赚不赚没关系,要的就是一份梦想。”(完)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