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呼唤“绿色教育观” 代表委员谈如何解决教育三忧

2011年03月07日 16: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生减负”“择校热”“高考改革”……这些长期困扰中国教育的问题依旧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话题。

  虽然去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清晰描绘了教育改革的路径和远景,但不少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深感:就像中国发展需要“绿色GDP”,教育改革与发展也需要“绿色教育观”,使当下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尽快破题。

  一忧——揠苗助长

  【教育现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很多家长为之焦虑。在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本该无忧无虑成长的幼儿上亲子班,使得3到6岁的孩子过早接触“小学化”的美术、音乐、英语等“特色课程”……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朱善萍指出,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抢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玩耍游戏的权利,不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甚至会让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最终还可能发展为厌学。

  “很多家长宁愿花大钱给孩子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也不肯静下心来自己读几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朱善萍说,“如果家长不用心去观察孩子的兴趣和潜质、因势利导,而是跟着社会潮流强行让孩子参加或许不适合他们的各种特长培训,会对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权威回应】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人们对其存在误读,不宜大肆宣传。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二忧——择校难止

  【教育现状】“好好学习,长大上北大清华。”时下,这句话几乎是大多数家长鼓励孩子的口头禅。家长从小学阶段就力争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择校现象由此而生。

  【代表委员声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像华罗庚这样的科学家,也需要能解决世界纺织难题的纺织工人邓建军……各行各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不能‘一把尺子量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

  沈健指出,择校本没有错。教育发达的国家比如英国也存在择校热的现象,但却是在尊重孩子自身兴趣、学校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副校长朱友林指出,当所有的学生通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方式涌向名校时,再多的资源都会变得稀缺;只有人才观、成才观更加丰富多元,各种教育资源都能被充分合理利用时,择校才会成为学生和家长的乐事。

  【权威回应】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择校热”的解决之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把差学校变好,缩小校际差距。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行县域内教师合理交流,制定并执行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以及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忧——产销脱节

  【教育现状】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余万人,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将达750万人,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上大学早已不再意味着好工作、好前途,而需经过激烈竞争才能实现就业。

  【代表委员声音】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时候反映出现行高等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沈健指出,大学应针对社会需求,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从过去片面强调“动脑”转向“动脑”和“动手”并重。

  据了解,江苏省已邀请专业中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做出测评,让高校据此调整设计课程,从而使学校教育和就业市场顺畅衔接。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通过鼓励下基层的方式,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政协委员王健林说,学校应主动加强和企业联系,使学生通过实习,在应用、心理和经验等方面尽快适应职场需求。

  【权威回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体现了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关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这既是针对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所作出的改革,也是我国调整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的新举措。(崔清新、吴晶、黄小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