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女子创办书院推“在家教育” 强调文化底蕴培养

2011年03月23日 16:1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女子创办书院推“在家教育” 强调文化底蕴培养
书院在酒店举办了音乐会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只有这一条没走过的路,那就试试看吧!”

  2001年,陈女士作出了大胆之举———自己在家教8岁、6岁、4岁的三个孩子。既不满国内公办学校,对国际学校 也感到失望,她由此走上了一条中国家长看来并不太常见的“在家教育”之路。

  而这个选择最终促成她在2007年创办了一所中英文全日制书院,教育更多的认同自己教育理念的家庭送来的孩子。

  在这里,我们只是粗线条地素描她近十年的教育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说,跟着孩子一路成长的十年,自己也在成长,已经不需要用孩子的成绩来旁证作为母亲的成功。

  美式教育 太放松了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陈女士曾旅居美国 数年,定居广州后,她并没有选择上公立学校,而是将大儿子 送往一国际学校,接受每年一万美元的昂贵美式教育。

  她和先生一致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尊崇权势和金钱,将成功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现有的主流教育体系正反映了这种主流价值观,孩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知不觉接受这样的观念,这样的人生观是很可怕的,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相对于公立学校来说,国际学校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可以真实地去生活。另一个重要理由则是现有教材体系中知识的狭窄和局限。“我们真不希望孩子终日围着考试转,为了一条鱼,而放弃了整个海洋,好想鼓励他们在知识和真理的世界中畅游。”

  然而,在经历了大儿子接受美式教育几年的过程中,她又有了另一种刺痛感和迫切感。

  “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像美式教育所提倡的那样,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教育太松,根本学不了什么东西。”陈女士说道,“学校太放纵孩子‘玩’的欲望了,直到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他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愿。”

  陈女士形容当时自己是“无路可走”。同校的一位马来西亚母亲点醒了她———在家教育。“她说,学校做的我们在家也一样能做,学校的教育没什么神秘的。”陈女士回忆道,“是啊,既然路都卡死了,为什么不自己来面对?不如学国外妈妈,自己办家庭学校,自己教孩子。”

  综合多种教材优点

  2001年夏天,陈女士开始在家教育。此后除了大儿子上了三年的国际学校,二儿子和小女儿上了一年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是她在家完成的。

  “我给他们买了一样T恤作‘校服’,在家也要有好的精神面貌,”陈女士说,中国经典结合外国教法是她“在家教育”的一大特点。“语文用人教版的教材,同时补充很多经典阅读、成语故事等。新加坡 的数学教材很好,我也拿来和中国数学教材一起用。英语教材则从网上订购美国针对‘在家教育’的教材。”

  据她介绍,美国的在家教育已经很成熟,美国教材的好处之一,就是孩子大大开阔了眼界,就像打开了一扇窗。

  就这样,她一人单挑语、数、英、科学、历史、地理几乎所有课程,钢琴、小提琴、绘画的课程,则从外面请老师来教。他们家就像个动物园,昆虫、蚂蚁各种动物都有,仓鼠繁殖了几十笼。在家里上学也一样要考试,她有时自己出题,有时采用现成的试卷。

  在她看来,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而非制度和体系,在设定了阶段性的目标后,孩子们可以自由开放地去学习,这也是在家教育最大的闪光点。

  “他们也有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他们参加广州国际少年足球联盟、棒球联盟,每周六都去打球。虽然他们在家上学,但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他们也有很多机会去社交。”陈女士说。

  一个人教还是不行

  说起当年踏上在家教育之路,陈女士坦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原以为用12年时间搞定一个高考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当我真正了解别的国家教育体系都有些什么内容时,我突然汗涔涔的,我发现自己干不了这个活。”

  她最厉害的是教数学,从小学到高中全教。在数学课上,她把美国、新加坡、中国三个国家的教材都拿来比较,她发现,按学校的进度教数学太慢了,因为被分数影响,教育界过于强调学习要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中这并不是好的方法。在数学的教学上,她用3年时间就把国内要6年的学业完成。然后,她再用一年时间用英语把这些数学内容再教一遍,相当于4年时间学完本来要6年学习的知识。

  即使在家教三个孩子,要做的事就像办一所学校那么多。她也坦承,作为承担教育重担的“在家妈妈”,普遍会紧张焦虑,很怕自己做不好耽误了孩子,只有告诉自己要放松。

  在经历了几年的在家教育之后,陈女士也遇到了诸多“瓶颈”:

  “大儿子13岁时,越来越喜欢挑战难度大的课程,我突然有教不动的感觉了。”陈女士说,“语文、数学、物理这些都不是问题。但在教英文时,我没有相应的人文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只能把英文当作课文一样教。而且科目太多,我一个人教越来越觉得扛不住了!”

  就是这种被陈女士形容为“绝境”的情况,让陈女士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想法———绝不能为了证明自己而耽误孩子的成长。三个孩子也纷纷向她“抗议”:“妈妈,我们想要同学,这样学不好玩……”

  即使是这样,陈女士仍不想孩子回到体制内学习。面临再次的“无路可走”,陈女士最终找到了另一现实的出路———自己办一所全日制中英文学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