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江苏高校引入“市场机制” 专业不受青睐或被淘汰

2011年05月04日 17:06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几年,(江苏)省内不少高校在本科生招生培养计划中都引入了一个做法,即先按大类招生,然后再分专业。该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生对自己人生规划的认知把握能力,而上海大学日前刚刚公布的本科生招生计划,再次引发关注。该计划在本科生招生培养中引入市场机制,这意味着不受市场青睐的专业今后将面临淘汰。专家认为,该做法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上是种有益尝试,值得江苏高校借鉴。

  “他山之石”很新颖

  作为上海招生规模最大的“211”大学,上海大学2011年在沪本科计划招生2400人,其中第一批本科1600人。按其公布的最新本科生招生培养改革方案,今年上海大学在招新生时,不再提前细分专业,而是将全校近60个本科专业(艺术类与中外合作办学除外),统一分为人文社科大类、经济管理大类、理学工学等三个大类,并在三大类下开设三个基础班。

  进入三大类以及三个基础班学习的学生,第一学年都将无专业身份。在经过一年的通识和基础培养后,第一学年末分流时,学生可依据本人意愿填满所在类内的所有专业,然后按照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第一学年绩点排序,参考个人综合表现,依据各专业最大可容纳学生数,按填报志愿的顺序分流到各专业。届时,学年绩点排序进入前80%的学生,将可在类内选择任何专业学习;其余学生,则面临继续分流。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解释,此举是希望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和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作出专业选择。

  上海大学引入“市场机制”的最大看点在于,今后一些在就业市场不景气、不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都将可能面临招不到人、进而被淘汰的命运,由此来增加各院系的危机感,调动教师、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逐步改变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僵化状态。而与此同时,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基础性学科,学校则会设立一些专门的策略来引导扶持其发展,如启动“经济杠杆”,通过全额奖学金等方式来吸引优秀学生入读。

  省内高校要敢于引入淘汰机制

  记者了解到,按大类招生的做法,其实江苏不少高校已经有过先例。如南京大学,在2009年就开始推行按院系和专业类招生,学生入校经过一两年基础培养后再选择专业。此外,南理工、南工大等高校也在个别院系进行了大类招生的试点。南工大学生处处长吴胜红认为,专业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今后就业,而本科教育最主要还是打好基础,因此,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

  但是在具体做法上,省内高校还存在着诸多不彻底。首先,这些高校按大类招生的专业范围还偏窄。高校在按大类招生的过程中,面临着专业需要重新归类、厘清脉络结构的问题,对理工类专业来说,由于存在学科交叉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比较困难。此外,由于涉及到学科建制等问题,各院系间的协调难题也需要大费周章。所以,按大类招生只限于局部。除此而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按大类招生容易陷入流于形式的窠臼。相关人士指出,按大类招生的精髓在于,赋予学生选择权,但是很多高校在对大类专业进行二次细分的时候,并没有“放权”的意愿:在对各专业的教学规模、班级组织结构上限制过死,学生志愿诉求得不到尊重,按大类招生的实质意义体现不出来。“市场机制”自然也就形同虚设。

  引入“市场机制”

  让专业优胜劣汰

  “从就业导向上看,没有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算不上成功的人才培养。”三江学院副校长武正林认为,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引入市场淘汰机制,是大势所趋,对当今国家所大力提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促进。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充分与市场接轨。但是对于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高校不能轻言放弃,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弹性培养计划,顺应市场做适时调整。

  武正林认为,目前南京很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招生方法,上海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各高校在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远景规划,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则直接面向社会就业,还有的会选择自主创业。学校不妨根据学生的未来人生规划,有选择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性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生。

  “各所大学在招生时候,每个专业都制定了招生人数,不管报考情况如何,最终都会按招生计划来分配学生,这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业内相关人士认为,传统的专业设置方式完全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并不科学。很多学校为了求全求大,不顾师资和资金条件,盲目“增设新专业”;在对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的改革上,步履拖沓。而由于填报志愿时“服从调剂”选项的存在,有些专业明明早该淘汰了,却由于生源无忧,始终位列招生计划之中,这不仅不利于学术革新,也助长了衙门作风。(刘浩浩)

  数据显示高考生源持续降

  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

  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

  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据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部分省市已超过85%。这种录取比例不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2010年因生源下降,直接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2010年录取比例甚至突破了90%。

  还有其他原因加速了生源的减少。连续三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同时,在高中毕业生中,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的“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

  录取比例的快速上升,给高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援引报告数据:安徽2010年在本科及专科层面,分别有10%到2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而部分地方的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很低,算下来平均每门课业的分数不足30分,生源质量大幅下滑。

  报告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据《人民日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