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调查显示“上中职”成农村初中生最不情愿选择

2011年05月30日 15: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1999年中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普通高中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中职教育则受到了空前巨大的挑战。为此,国家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相当力度的扶持性政策和措施。面对政府的种种优惠政策,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选择中职的意愿如何?他们的实际教育选择又怎么样?是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分流意愿和实际教育选择?

  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宋映泉、罗朴尚、魏建国三位年轻的学者,于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初中学校,对2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和跟踪调查,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在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农村初中生的分流意向、教育选择及影响因素——来自西部某省41个贫困县的证据》的专题研究报告中,介绍了若干有参考价值的发现。

  发现一: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中职教育在西部农村学生眼里的价值仍然不高。

  在接受调查的2216名学生中,就教育分流意向来看,只有二成左右(22.7%)的学生初中后打算上中职,而有七成(70.3%)的学生打算“上普通高中”;还有不到一成(7.1%)的学生表示初中后不再继续上学。从最终的实际教育选择结果来看,只有四分之一(25%)的学生上了中职,有四成(41.9%)的学生上了普通高中,近二成的学生处于打工(14.3%)或辍学(5%)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13.8%的学生仍在校复读,目的是为了在下一年考入普通高中。

  将学生的教育分流意向和实际教育选择时的结果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异较大。只有不到一半的(49%)学生的分流意向与实际教育选择一致。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的最终去向并没有体现本人的初衷。

  原本打算初中以后上普通高中的1557名学生中,只有836名(53.7%)如愿以偿,进入了高中的大门;而有316名(20.3%)被分流去了中职。还有199名(13.8%)选择复读,准备下一年再考高中。意愿和最终结果的差异表明,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梦想被阻止或中断。

  上中职似乎成了学生最不情愿、最摇摆不定的选择。数量本来就不多的打算“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样本中也出现了分化,只有37.1%的人实际上了中职,而30.7%的人选择了辍学或打工的生涯。

  发现二:影响学生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人学习成绩和家庭收入水平,而不是助学政策导向。

  影响学生教育分流意向有户口类型、家庭规模、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国家政策的知晓度等诸多因素。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分流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收入水平,国家助学政策的信息对他们实际的教育选择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个人学习成绩的好与差,是学生在作分流选择时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型,以中考成绩或学生自报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来测定,这一结论都成立。这意味着,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有可能打算并实际上高中,而较少选择上中职或打工。

  影响学生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它对个人的分流意向影响不大,但对学生的实际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学生越有可能选择普通高中,而不会去选择上中职。

  基于来自学校一线的调查和各种数据的科学分析,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但中职教育在西部农村初中生中并不受青睐,绝大多数学生的升学意愿是普通高中而非中职。因为前者可通往高等教育之路,而后者多是无奈的选择,学习成绩不好以及家庭经济困难是这些学生打算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

  从学生个人意愿中直接获得的这些重要发现,使学者们对教育部提出的关于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比例大体相当(即普职比1:1)”这一政策目标的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提出了质疑。同时他们认为,通过减免学费的措施来吸引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政策对社会分层、教育机会的代际传递以及社会公平的影响和意义都需要评估并加强进一步研究。记者 谢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