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上海首届国际公务员班毕业生无一人进入联合国

2011年07月20日 11:1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年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悄悄从其“嫡系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招募了19名优秀学生,组建起一个极具教改实验性质的班级——上外国际公务员班。这批被招募的学子在高三毕业时,几乎人人都怀揣着今后去联合国工作的梦想。

  这个月,上外国际公务员班第一批学生毕业,他们每人至少精通两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知晓国际礼仪……在求职市场上,他们个个都是“香饽饽”。可对一手栽培他们的上外来说,去统计这个班级的就业率显然没有太多意义。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实验班里,究竟有没有可能出产个把国际公务员?

  迈向国际组织还需深造

  国际公务员班挂靠在上外英语学院。记者拿到首届毕业生去向统计表时,看到的是几个简单的数字:19名毕业生,1人保研,6人出国;其余12人选择就业,多数去了知名跨国公司。这个班的毕业生没有1人进入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工作。

  争议由此而来。在外人眼里,上外培养国际公务员的“实验”似以失败告终;可这个班级的任教老师却另有说辞:本科划上句点,不过是准备工作的结束——迈向国际组织,今后的每一步都要靠毕业生自己去实现。

  朱哲蔚是首届国际公务员班的班长。下个月,她即将到法国北方高等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和朱哲蔚同寝室的其他三个女孩,将分别去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留学。

  “当国际公务员,讲究‘天时地利’,但本科后的深造是必须的。”大三时,这个班级曾集体赴美考察。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朱哲蔚大胆地向一位职员求教入职“门道”,结果和她之前听老师介绍的情况一样:若要去联合国当公务员,除了具备专业技能,还需有等待的耐心。

  不管是联合国还是其他国际组织,职员招募是不定期的,且投放在世界各地,在中国境内招募的职员数更是有限。

  和朱哲蔚对话的那位外国小伙甚至坦率地告诉她:他本人也在等待,因为申请的联合国工作职位,有个员工还未正式退休呢!

  直到今天,朱哲蔚尚未放弃梦想,寻找着各种进入国际公务员队伍的机会。留学法国,一来是因为她所学的语种,二来也是出于“曲线报国”的打算。“法国离瑞士很近,而瑞士的国际组织数量较多,相对而言,申请入职的机会也更大。”

  部分师生建议班级改名

  送走首批毕业生之际,上外英语学院里也开始冒出另一种声音:这个班级或许应该改名。记者在采访时听到个别老师和学生建议,如果能更名为“国际化人才班”,或许更加合适。

  更名的提议,仍然和这个班的实验初衷有关。

  “一般而言,大学里开设的专业,都代表着一个学科方向;而反观国际公务员班这个名称,它指代的是一种职业,且这种职业的入职具有不确定性。”熟悉国际公务员班情况的一位上外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教育部公开的大学专业目录上,还没有“国际公务员”一项。考虑到国内学生目前进入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工作的渠道仍不通畅,很大程度上依赖“运气”和“机会”,他认为,对这批尖子生的培养目标,应该锁定于“具有跨国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型人才”。“动用学校最优质的资源,去专攻一个悬在半空中的职业,投入付出不成正比”。

  而从今年国际公务员班的毕业去向看,眼尖的跨国公司显然占了便宜。

  上外英语学院院长査明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当国际公务员通常要先过“语言关”,一般两门外语打底,所以首届招生面向上外附中开放。在这所中学,很多学生从预备班开始就接触小语种。等他们高中毕业时,已能很熟练地使用英语和另一门自己擅长的语种。而进入上外学习后,学校更是对这个班级的学生开放了所有优质教学资源,派最好的老师上课,而收取的学费和普通学生是相同的。

  按照査明建的看法,国际公务员班的学生哪怕一下子进不了国际组织,能够进入国家部委或者国家通讯社工作,也能够积累一些经验,为日后进入国际公务员队伍作准备。稍感遗憾的是,首届毕业班学生中,确实没有人进入公务员队伍。

  而朱哲蔚则用了“人各有志”这个词,来解释她的同学们的毕业选择。“有些同学完成大学四年学业后,志向确实改变了,也有的同学认为工作也是一段必须的经历,他们会同时关注国际公务员的职位申请。”从入读上外预备班算起,朱哲蔚和她的同学们已经同窗整整11年。

  记者从上外英语学院获悉,上外国际公务员班还将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另一方面,今后可能会实行“门户开放”,有志愿成为国际公务员的学生可以在通过相关选拔后进入该班,而班级成员也可以申请退出,选择自己更有兴趣的专业和方向。(记者 樊丽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