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太原市民城中村办农民工子弟小学坚守十年后停办

2011年08月05日 2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太原8月5日电 题:太原市民城中村办农民工子弟小学 坚守十年后停办

  作者 宋立超 李新锁

  一位老人,在农民工和“蚁族”聚集的城中村中自费开办农民工子弟小学,为那些外地的孩子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整整十年时间。如今,由于身体和经费的原因,小学步履维艰。就在这个暑假,该小学停办。

  “快活林小学”的前世今生

  见到55岁的李青海老人时,他正在为学校关闭的善后事宜忙碌。李青海说,他在城中村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坚持了十年,十年操心费力,十年花钱无数,换来的却是这种结果。

  在喧闹的市井街巷,“快活林小学”的牌子已经被摘下。李青海站在门口看了看牌子以前的位置,点了颗烟对记者说“我不想再提了,让我闺女和你们说吧。”随后转身离去。

  据李青海的女儿李惠介绍,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曾经在山西大学任教。1999年,李青海拆掉了生意不错的饭店,把房子按学校的模式改建,最终建立了这所名叫“快活林”的小学。

  “时至今日,我们盖楼的贷款还没有还清,而且父亲也不愿意多收学生的钱,所以生活一直很拮据,办学经费也不足。”李惠说。

  而关于学校的名字,李惠说本来没有起名,由于当初的饭店叫“快活林”,所以附近的居民便习惯性的称为“快活林小学”。

  记者在周围了解,“许西村”是太原市典型的“城中村”,毗邻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众多高校,所以这里聚集了大学生、刚毕业的“蚁族”,做生意的外地人和打工者。盖房子、收房租一直是许西村民的赚钱方式。而李青海的做法,则被很多人不理解。

  “刚开始父亲的做法收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可是父亲说,外地务工人员的孩子上学难,进公办学校的机会太小,但是不能耽误了求学的机会。因为知识是能改变命运的。”李惠说。

  艰难中的快乐

  虽然这栋小楼里已经被重新装修过,可是还能寻找到当初的痕迹。在一间小屋子里,桌椅板凳凌乱的堆在一起,显示着当初条件的艰苦。

  “我们的经费只够聘用一名老师。”李惠说,“我父亲有的时候既是校长又是老师。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好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即使条件艰苦,学校招聘老师的标准却一直没变过:本科学历。按李青海的话说,要对孩子们负责。

  由于父母都是打工一族,甚至很多就在许西村里做小本生意,所以学生的流动性很强。往往来了一两个月,就随父母搬走了。可是,一提起孩子们,李惠的评价却是“苦中有乐”。

  “孩子们的父母有的是卖水果的,有的是炸臭豆腐的,不一而足,所以我们经常接到惊喜。”李惠说,他父亲最担心的是离开的孩子们还会不会有机会接受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走了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关闭学校是无奈之举”

  如今,开办十年的快活林小学正式关闭。

  “放了暑假,知道孩子们都不会再回来了,我们都很难过。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而且家中实在没有办法继续补贴了。”李惠说。

  可是,学校关闭了,还是有家长找来想入学。对此,李惠一家只能劝阻。

  “附近的一所民办小学,家长们反应学杂费太贵,他们愿意来我们这里。”李惠表示,做生意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做“留守儿童”,希望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学校关闭了,李青海却没有闲下来。如今他正在办一个免费的义务婚介所,希望能给有缘人牵线搭桥。

  简陋的办公室,一对成功结婚的夫妻赠送的锦旗十分醒目,落款是“送给老好人婚介所李青海”。

  “我父亲是个实诚人。”李惠说。(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