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京小学生性教材引关注 专家称性道德也要跟进

2011年08月19日 16:29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前天,北京市首部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大纲公布,其中一些对“我是从哪里来的”直白解说,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如何开展“性早教”的种种争议。

  正当途径传授知识

  作为一门面向小学生的性教育课,教材中图文并茂介绍性交概念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在大纲中写道:“人类繁衍后代是靠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为了让淘气的精子能尽快找到卵子,爸爸用阴茎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精子射入妈妈的阴道内……”有网友认为,图文解释男女性爱过程尺度过大,堪称“黄色”“赤裸裸”。而教材的编写者则表示,若不能从正当途径解答,学生很可能会向黄色书籍、网站寻找答案,这会对孩子产生误导。

  分性别授课没必要

  据悉,上海的小学大多在五年级毕业班的心理健康课上有选择地讲述一些生理卫生常识,而涉及性知识的内容,基本是在初中一、二年级里讲授。但也有个别小学“提早”开设了青春期教育的校本课程。而在幼儿园的教育大纲中,除了简单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区分男女如厕方式等内容外,其他性问题都是属于教育的盲点。

  闵行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说:“我们在五年级的健康课里自编了一些性教育内容,但上课时是将男女生分开的。”据悉,即便是在初中,目前也有不少学校在讲到青春期的生理卫生时,采用男女生分班的形式。对此,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教授说,学校在性教育时没必要“只讲给男生听”或“只讲给女生听”,越是分开,孩子越是好奇,而越是把性作为一种知识进行公开、科学的传递,越不容易引起异化。

  在实践中引起关注

  对于北京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性知识的直白讲解,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赞同,既然教,就要教得准确、教得科学,对于男生女生的专有生理名词,没必要非要用“弟弟”“妹妹”这样的虚拟指代。但胡教授也提出了一些担忧,学校性教育的师资是否足够专业、家长和社会对孩子性教育的容忍度与接纳度究竟有多大,这都需要在实践中引起必要的关注。

  王裕如教授认为,性教育应当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多个纬度,在哪个年龄段讲性生理知识,何时开始进行性心理的疏导,何时导入性道德的教育,这都是需要配套跟进的,而不能只对青少年进行性知识的单方面教育,“没有性道德的性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记者 王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