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社会实践遭遇颇多问题 很难发挥长久效应(2)

2011年08月29日 09:4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期望:不单是加分

  上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服务基层群众。时至今日,社会实践已然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调研、支教扶贫、志愿者等旨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现实施行中遭遇着颇多问题。

  “重视形式,忽视内涵;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准备不够,止于表层;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是一些学者对时下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各高校以学分制明确规定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且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每年综合测评上进行适度加分,后期的实践表彰与奖学金评定甚至与保研挂钩,等等相关制度导致许多变相的实践形式涌现。

  “学校在社会实践上的经费有限,所以在名额、实践地区等方面都有所限制,我们学校的‘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学生干部参加。”湖南某二本院校的胡林反映,“因有学分规定,很多学生还是会象征性地去实践,或是干脆找认识的人在实践证明上盖个章。”

  “如何提高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如何避免这种出于良好初衷的活动流于形式,这是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是不少老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去年开始,北京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深入社会和民生,进行深度观察’的口号。我们希望学生能逐步改变过去参观的考察模式,让学生深入一线与不同职业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学校也将在资助、评优以及师资配备方面给予更多帮助。”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杨俊峰表示。

  “我们成立了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组成的服务团队,前期的审核与联系准备,中期的安全与问题服务,后期的评审与实践成果转化,都有相应的指导。这种全面跟踪服务,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更多,也尽可能地将实践成果实效化。”谈及今年刚成立的学生实践服务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中心主任唐恬神采飞扬,学生与实践地都能得到最大的收益是他们的目标。

  杨俊峰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学生和实践地双方的收获和付出在理论上理应对等,双赢的局面是今后应该不断努力和加强的方向。(本报通讯员 钟林 汪莹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