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一个都不能拒之门外”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2011年08月31日 09:08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天津市把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当成民生大事对待,当成政府分内之事,体现一种着眼长远的政治眼光和责任意识。

  在天津,13.95万名外来工子女全部就读公办中小学,享受与天津市户籍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享受同样的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政策,在评奖、评优、入队、入团、毕业、升学上也与本地学生待遇一模一样本报8月30日报道了天津市解决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功经验。

  这些外来工子女占天津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近18%,也就是说,几乎每六个学生中,就有一名是外来工子女。天津的做法对促进当地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不凡,对探索有效解决令众多城市苦恼的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有着不寻常的借鉴价值。

  “一个都不能拒之门外”天津市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这个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要求。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为超前且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为此,天津市在资金保障、就学途径、学籍管理、收费办法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上,都做出明确规定。比如,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津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总体规划,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开设通道,在管理上一视同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全市学籍统一管理,保证随来随办;在评奖、评优、入队、入团、毕业、升学等方面一视同仁,享受与本市学生相同的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政策。

  上述政策设计的核心,在于当地政府实打实地、不打折扣地担当起了政府的责任。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不少地方在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一道难题。不少民办校有心接受这些孩子,收费也低,但办学条件较差,甚至不达标,屡屡被关门、被拆迁。而不少公办校不太愿意接受,收费又高,让外来工子女望而却步。这就需要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政府的资金投入,比如统筹的规划,比如管理上的一系列措施。

  “一个都不能拒之门外”,天津市把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当成民生大事对待,当成政府分内之事,体现一种着眼长远的政治眼光和责任意识。如果地方政府部门不能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甚至只顾打地方眼前利益的“小算盘”,可能并不会实心实意地去做这一在一些人看来“费力不讨好”的事,或者可能说的多,做的少,说的时候热热闹闹,而做的时候冷冷清清;或者以种种借口拖延,舆论压力大时,就多做一点,舆论压力小时,能对付就对付,甚至在一些地方,开学之际,大批外来工子女无学可上,酿成社会事件。

  天津为外来工孩子在城里安放一张开心的书桌、一张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健康成长的书桌,这与建起几处“政绩工程”比起来,可能留不下什么显赫的名声;与投资若干大项目相比,也增加不了当地GDP的数字,甚至还要往里贴钱。但是,它能让十几万名外来工子女愉快接受城市优质教育,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能让很多外来工安心工作,能促进当地社会更加和谐并持续发展。这样的政绩更应该赢得掌声。

  加强与完善社会管理,需要一种务实精神,一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天津市并没有满足于把孩子们接纳进来,而是从基础做起,从资金投入上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滨海新区政府仅去年就投资近4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新区的义务教育基本趋于均衡,避免出现不少地方优质校挤破头的择校乱象。

  本着为百姓利益着想的立场,本着为地方发展及国家未来负责的立场,老大难的事总能一步步找到破解之道,并赢得公众赞誉这是天津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